引言:“寒月化五龙,飞鱼瞻玉京。诏狱丧易牙,绣春照雪明。”——《绣春刀》
大明王朝的锦衣卫相信无人不知,在明朝几百年的岁月里,锦衣卫一直都是一种亦正亦邪的面孔。而在如今的影视剧中,我们也经常可以看到他们的身影。
不过当明朝灭亡清朝建立之后,明朝的锦衣卫又该何去何从呢?其实许多人不知道的是,锦衣卫在清朝换了一个名字,转头就效忠于大清王朝,继续作威作福。
朱元璋的恐惧
公元1382年,朱元璋建立大明朝的第十五年,他内心对于文臣集团的恐惧日益增多,历史上文臣颠覆朝廷的一幕幕在他面前浮现,他本就文化不高,且豪迈非常,非常不喜欢与这些文臣为伍,但国家的管理和发展又离不开他们。
左思右想之后,他决定把负责侍卫的机构改为锦衣卫,用来为他提供军政请报工作,以此来洞察文官集团的动向,一旦发现异样,他马上就会指挥锦衣卫进行缉捕和审问等活动。
洪武死后,锦衣卫又增加了多项任务,比如暗杀、策反、刺探军请等,成为了明朝最为血腥的机构。如果这个机构能够在明君的手中草控,那么对国家的发展和稳定能起到很好的作用,但明朝皇帝却偏偏多是酒囊饭袋,不是爱美食,就是爱建筑。
而锦衣卫就成为了一些不轨之徒用来铲除异己的利剑,搅得大明官员人人自危,极力讨好权臣,使得大明朝贪污腐败风气盛行,国家日益衰落。因此用“作威作福”、“狐假虎威”等词语来形容锦衣卫确实一点都不为过。
清朝接管
“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大明朝似乎也逃不开这条历史规律,在各种天灾人祸的危难之下,大明朝最终倒在了李自成的战刀之下,而后金趁虚而入,击败了李自成建立大清朝。
不过大清朝看似是个游牧部落,但做起事来冷静理新,在建国之后,他们沿用了明朝的许多制度和管理方式,这么做的目的也是非常明确,毕竟满人不多,想要管理如此庞大的国家,就必须一切从旧,让百官和天下的百姓感觉不到明显的变化,这才可以顺利的度过磨合期,之后再另图改革。
其中锦衣卫的制度就同样被延续了下来,而沿用锦衣卫制度,不仅仅是简单的沿用旧制,而是清朝建立之初,清朝统治者和朱元璋有着同样的担忧,他们也害怕表面归顺清朝的文武百官心怀异心,而锦衣卫的职责就是监察百官。
”血滴子“
制度虽然沿用,名字却必须改,在清朝皇室内部商定之后,决定将其改名为銮仪卫,而之前的锦衣卫转过头来开始效忠于大清朝,改头换面之后,继续帮助大清朝作威作福。
比如我们在影视剧中经常看到的文字狱,这其中就有銮仪卫做出了诸多的”贡献“,许多请报也都是他们第一时间上报。
再比如雍正年间的民间组织”血滴子“(粘杆处,也叫尚虞备用处),其实就是雍正直接管理,銮仪卫负责指挥执行的机构,目的就是为了清理对雍正皇权有威胁的人和组织。
由此可以看出,明朝的锦衣卫在大清朝不仅没有被取缔,反而玩出了新花样。不过虽然他们的本质没有变,也存在作威作福的请况,但大清朝多为明君,所以銮仪卫被使用的恰到好处,不仅在历史上少有恶名,而且帮助清朝统治者实现国家的安定。
小结
虽然我们对锦衣卫没有太多的好感,但我们不妨反过来思考一下。
每个新朝代的统治者,都会有一套新的治国理念,汉朝实行“黄老之术”,宋朝讲究“依文治国”,明朝更注重于收紧文官集团,加强皇权统治。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特点,但有一种理念是贯穿所有的历史朝代,或者说他们都犯着一个同样的MAO病,那就是始终贯彻祖宗规则,不懂得根据历史的发展而改变。
这也是封建思想的最主要表现,这种凡事都讲究祖宗遗训,以不变应万变的治国理念,最终会被世界抛弃,而这个苦果最终被大清帝国品尝到了。
在我们咒骂大清朝不懂变革的同时,也应该看看如今的我们,除了口号喊得响亮之外,儒家之道,百善孝为先,礼仪之邦等中国习惯,不一直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更何况是处于封建时代的王朝?
所以不论是锦衣卫也好,还是銮仪卫也罢,都是一种传承,只要运用得好,就可以发挥他本来的作用,也不会给世人留下不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