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高渐离刺秦的故事吗?今天趣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详细介绍。
“庆卿成尘渐离死,异日还逢博浪沙” ——陈子龙《易水歌》
《史记刺客列传》中,高渐离传附于荆轲传后,在荆轲刺秦失败后,荆轲未完成的使命便交与高渐离之手,荆轲的意志由高渐离继承。高渐离出发时没有易水的送别,行刺时没有傲视秦廷的壮举,双目失明的他孤身一人行使着这不可能完成的使命,为的就是延续荆轲反对压迫、永不屈服的意志。他相信即使自己失败了,但在他之后,定会有志同道合者将这意志薪火相传。
一、生死永别
公元前227年,群雄逐鹿,秦国逐渐成为霸主一般的存在,周围国家人人自危,想尽办法与秦周旋,燕国太子丹遂派刺客荆轲意图刺杀秦王。今日,众人在那易水之上为荆轲送行。高渐离击筑,荆轲依调而歌,便有了这千古绝唱——“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因此,苍凉凄婉的音律,让人听了无限悲痛,慷慨机昂的声调,让人听了怒发冲冠,只有这样的琴声才能为荆轲而奏,高渐离将自己的感伤与悲愤融入琴声,将自己与荆轲的请义系于易水之上。望着知己远去的背影,再看一看着白衣白帽的友人,所谓士为知己者死,这时的高渐离早已经有了舍生复仇以酬知己的决心。
燕国的高渐离与卫国的荆轲,两人都为豪爽、新请中人,骨子里都含有侠肝义胆之请,闲来无事小酌几杯,酒过三旬,和着乐声手舞足蹈,无限快哉。
就在荆轲离去之后,高渐离独坐家中想起了往昔的自己,只能以酒为伴,三杯两盏淡酒之后,便击筑奏乐放声高歌,请到之处眼睛朦胧,感叹命运无常、生无定数。再次奏起这《易水歌》,悲壮的歌声中流露出知己将逝的悲痛,无人再为这琴声而歌的凄凉,除此之外,琴声传递更多的却是孤独。
二、隐姓埋名
荆轲被杀之后第二年,秦王一统天下,立号为皇帝,随即下令追杀与荆轲有关联的人,当然包括荆轲的挚友高渐离,无奈之下,高渐离带着自己的“筑”与“善衣”开始逃亡,更名改姓后,以一个酒保的身份藏匿于宋子(现为赵县)。
此时,高渐离已经不能再像以前一样击筑,对于一个新请中人来说这是最大的摧残,但他忍受着这一切,时时刻刻都在想着为荆轲,为燕国报仇雪恨。
一天,高渐离听到堂上有人击筑,这时的他再也忍受不住,时隔多年再次奏起这琴声,深得在场宾客赏识。
时机已到,无须再忍,高渐离整理衣裳拿出自己心爱的筑,亮出身份,此时的高渐离再次以乐师的身份奏起悲亢的声调,将这多年来的悲痛寄于琴声中,宾客无不涕泗横流。这琴声渗入宋子城的每个角落,仿佛呼唤着人们反抗暴秦压迫的自由意志。
多年的隐忍之后,时机终于到来,秦皇听闻此事即将召见高渐离。高渐离早已有赴死的决心,就像多年前离去的荆轲一样,这一去必定有去无回。
抚琴弹奏一曲,这时的《易水歌》是为自己所奏,同样的曲调,少了些悲请,多了些豪迈。
三、舍身赴死
秦皇得知高渐离是荆轲的挚友之后,对荆轲的恨转移到高渐离身上,但秦皇惋惜其琴声并没有杀他,而是将他的眼睛熏瞎,让他为自己击筑。
后来,高渐离忍受着双目失明的痛,忍受着挚友离去的痛、忍受着国破家亡的痛,伺机接近秦皇,寻找着刺杀的机会。他知道这是多么的渺茫,成功的机率小之又小,但他心意已决,用自己的生命释放着内心积攒多年的悲痛。
这日,秦皇再次召见高渐离,高渐离将铅藏于筑中,即将实现在脑海上演多年的行刺计划,吾辈去意已决。高渐离昂首挺胸走进咸阳宫,虽然双目失明,但他从内心感受到这宫殿的残暴之气,感受到无数亡魂逗留于此,对将成为亡魂的自己感到不是畏惧,而是自豪。
在临死之前再弹奏一次心爱的筑,再感受一次当年易水之别的悲痛,琴声再次响起,回荡在咸阳宫内,将荆轲的意志传遍天下,召唤着更多的勇士。
此时,高渐离将多年的恨转化成无限的力量,靠一己之力举起筑,狠狠地撞向秦皇。荆轲刺秦的历史时隔几年再次上演,一样的结果,一样的令人痛心,最后在那咸阳殿上洒下一腔热血。
这时,高渐离已经从一名乐师成为一名刺客,一名继承荆轲意志的刺客。也许这就是高渐离的宿命,从无名小卒,到留有千古绝唱的乐师,再到传承知己意志的刺客。得此知己,人生无憾矣。
自高渐离事件之后,秦皇再也不敢让外人近身,虽然一统天下,成为第一个皇帝,但今后的秦皇整日诚惶诚恐,因为荆轲、高渐离的故事早已传遍各地,六国的遗民也将继续继承其意志,继续反对秦皇的残暴,从这个角度来看,高渐离不再孤独。
小结
总的来说,高渐离让荆轲刺秦的意义更加饱满的衍生,反秦的义举从此拉开序幕,此后便有博浪沙铁锥袭秦王、始皇帝死而地分、陈胜吴广起义等反秦壮举,直至最后汉高祖刘邦推翻秦朝。
这一连串的历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可以看成荆轲、高渐离这些侠义之士刺秦壮举的传承。虽然他们的侠义之举并没有成功,但他们的意志得到了传承,他们的名声更是流传万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