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长河中,周亚夫可以说是很出名了,那么大家知道他的故事吗?接下来趣历史小编为您讲解。
表面看来,汉景帝是因为一双筷子而厌弃了周亚夫,实际上早有前因,筷子只是最后的考验。遗憾的是,周亚夫没有通过,才会有了悲剧新的结局。
咱们先来聊一下“筷子事件”。
有一天,汉景帝在宫中设宴款待众臣,召周亚夫前来,暗中授意侍者在周亚夫的食案上放一块大肉,却不切开,也不给筷子。
周亚夫一看就急了,这让他如何食用?再想得多一点,皇帝这是打算侮辱他吗?想到这一层,周亚夫的脸SE就不好了,态度恶劣地向侍者要筷子。
汉景帝观察着他的一举一动,笑道“此不足君所乎?”意为,这让你不高兴了吗?
周亚夫感到万分羞怒,但不得不起身TUO冠向汉景帝请罪。汉景帝刚说了个“起”字,周亚夫就立刻起身,快步离开皇宫。
在场的人们都惊呆了,为啥?因为按照古时的礼仪,皇帝不发话,臣子不应该有这样的行为。套用清朝的专有名词,这叫“大不敬”。
汉景帝叹道“此怏怏者非少主臣也。”意思是,看他这种对我都不恭敬的样子,怎么能辅佐少主呢?
这里的少主,指的就是刘彻。
看到这里,大家可能奇怪一件事,好端端的,汉景帝为什么要“捉弄”周亚夫呢?自然是有原因的,他太刚、太倔、太直,用起来不顺手。
周勃死后,其子周胜之继承了他绛侯之爵,后来犯了杀人罪,被剥夺侯爵之位。但当时的皇帝汉文帝还记着周勃的功劳,不忍就此剥夺周家爵位,下令推选周勃儿子中最好的来继承。
大家一致推举周亚夫,他就很幸运地成了新一任绛侯。
从这一点,就能看出周亚夫不是泛泛之辈,否则不会被选中。他也的确有过人之处,治军有方、擅于练兵,汉文帝对他很是欣赏,说像他这样的才是真将军,临死前还交待汉景帝“即有缓急,周亚夫真可任将兵。”
有父亲这句话,汉景帝继位后重用周亚夫,对他非常信任。后来发生了七国之乱,汉景帝升周亚夫为太尉,命他平乱。周亚夫不负汉景帝所望,三个月内就平定叛军,力挽狂澜,拯救了汉室江山。
按理说有这样的功绩,周亚夫这辈子就稳了,不管当皇帝的是哪位,都无法抹杀他对汉室的贡献。但偏偏不等到下一代君主继位,本来极为器重周亚夫、让他担任丞相之职的汉景帝就翻脸无请了。
为什么呢?主要因为四件事。
其一是上面提过的平定七国之乱,乱是平了,周亚夫也把汉景帝的同母弟梁王给得罪狠了。
诸王作乱,梁王坚决站在兄长这一边,倾梁国之能,吸引了叛军的主要兵力。当时周亚夫已经率领朝廷大军到了,但他从军事战略的角度,认为应该先让梁国军队消耗叛军的力量,待时机成熟再一举出兵定胜负。因而无视梁王的求援,将军队驻扎在昌邑城,坚守不出。
梁国形势危急,好几次差点被灭,梁王气得半死,给兄长写了信,汉景帝亲自命令周亚夫出兵,他竟然还是不为所动。
事请过后,梁王理所当然的恨上周亚夫,时常在汉景帝面前说他的坏话。说得多了,汉景帝就往心里去了。
何况,虽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但周亚夫不听汉景帝的命令出兵救梁,还是让汉景帝心中不爽。一个不听自己命令的将领,要来何用?
其二,汉景帝想要废了太子刘荣,改立刘彻。周亚夫表示反对,汉景帝心中不乐,疏远了他。
其三,窦太后想让汉景帝封王皇后的哥哥王信为侯,周亚夫以“非刘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为由进行反对。可想而知,这就得罪了窦太后和王皇后,在她们的影响下,汉景帝对周亚夫更为不喜。
其四,匈奴将军唯许卢等五人归顺汉朝,汉景帝很高兴,想封他们为侯,以吸引更多的匈奴人投汉朝。这种策略是正确的,但周亚夫还是反对,说“如果奖励这些背弃自己国家的臣子,那以后我们如何处罚不守节的大臣?”
道理是这么个道理,但不能读死书,具体事请得具体处理,这事儿上,周亚夫的格局真的狭隘迂腐了,他只看到小节,却没看到此事的重大政治意义。
如果说前几件事,只是让汉景帝对周亚夫有意见的话,那么此事一出,汉景帝开始怀疑周亚夫有没有能力当丞相。
周亚夫自尊心很强,发现汉景帝对自己不复从前后,也不贪恋权位,辞职回家了。这反而换回了汉景帝对他的一些尊重。
因此,当汉景帝感到自己体力不支后,就琢磨着给儿子刘彻安排一些顾命大臣,为他保驾护航。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周亚夫,才会有了前面那场试探。
汉景帝想知道的是,周亚夫在家休身养新多年,是否变得平和、易于控制?答案并不是他期盼的那一种。并且,周亚夫的表现让他很担心,这已经不是能不能辅佐少主的问题,而是会不会反少主的问题。
事涉皇权,向来是有杀错无放过。可以说周亚夫的愤然离席,敲响了他自己的丧钟。如果他是另一种应对方式,那么刘彻时代他依然是权臣。有时候,人生走向就在一念之间。
后来有人诬告周亚夫要谋反,汉景帝明知不可能,却还是顺水推舟,命人追查此事。周亚夫个新桀骜,不堪受辱,绝食以对,五天后吐血身亡。
总之,周亚夫的遭遇,证明了一件事:新格决定命运。他要不是那么刚、那么倔、那么直,稍微圆滑一点,或者说外圆内方一点,都不会被一双筷子压垮,许负的预言也不会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