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妇网 | 发型 | 着装 | 健康 | 情感 | 娱乐 | 厨艺 | 历史 | 星座 | 亲子 | 长发
当前位置:美妇网 > 历史 > 解密 >
什么是非翰林不入内阁?它的作用是什么
更新时间:2020-08-10 11:16

  非翰林不入内阁的故事大家喜欢吗?今天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

  科举制自隋朝创建之后,便成为了我国近一千多年的选拔人才的制度,经过之后历朝历代的完善发展,到了明清时期科举制已经较为完善了。

  明清时期科举制的发展却是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现象,在官员任职方面形成了一个惯例——“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但如此就衍生了一个问题,不是进士的官员难道就当不了朝中的大臣吗?会不会漏掉真正的人才呢?

  一般来说科举是从考秀才开始的,也就是府县考;其次是省试,也就是“乡试”,是在各地的省会考试,考中之后便被称为“举人”。各省的举人再送到的中央集合考试叫做“会试”,如果考过了会试,那就成为了“进士”,也叫“进士及第”。

image.png

  明清时期进士及第之后规定,还需要留在中央政府读书,由中央派一个资格老的前辈进士出身的人来教。

  有资格来教的本身便是进士出身,再加上有多年的为官经验,那么新来的进士要学习就不只是书上的知识了。

  这些进士只有读满三年书,再加一次考试,成绩好的就可以入“翰林院”,明代风尚非常看重一位官员是否是进士出身,因为不是进士就无法考入翰林院,不是进士翰林就与高级官职无缘。

  而翰林院又为何如此重要呢?翰林院自唐朝时设立,当时的翰林院只是一个没有实际权力的清闲机构,但到了晚唐时期,翰林院的地位逐渐提高,成了专门为天子起草秘制诏书的重要部门。

  到了宋朝,翰林院才正式与科举有所关联。而到了明朝,有了“非翰林不入内阁”惯例,翰林院的地位可见一斑。

image.png

  无论哪个朝代,翰林院都代表了整个王朝最高的知识体系,而翰林学士则是社会地位最高的士人群体。

  明清以前只要进士及第选为官员之后,只要有出SE的政绩就可以逐渐往上升职,但到了明清时,必须是进士翰林出身才能当大官,举人以下就没有当大官的份。

  如此这般,科举考试也分了流品,进士及第是清流,扶摇直上;而秀才举人则变成了浊流,沉淀在下面。进士与翰林就没有做小官的,秀才举人也没有做大官的,这种制度有些绝对了。

  但是,根据事实来看,这种制度却是发挥了较大的作用。进士到了中央之后,有更多的时间可以近距离接触国家朝政,积累经验。

image.png

  而且,制度已经给你做了保证,有一个好出身就一定能做大官,那么进士就可以安心学习,不怕自己找不着好职位。于是翰林院就成了一个培养储备人才的地方,科举只能物SE人才,却不能培植人才。

  书面的考试只能检测一个人是否具有学习的能力和才智,却不能断定一个人是否具有处理实际政务的才能,于是翰林院就成了一个缓冲阶段,能成为进士的学子自然是不缺乏智慧,但多多少少缺乏了些实践能力,而翰林院就给士子提供了一个提前学习的平台。

  明清时期许多的大学问家、大政治家多半是进士、翰林出身,比如说明朝的宋濂、张居正等,清朝的李鸿章、曾国藩等人,皆是翰林中人。可见,明清时期“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的惯例在培养储备人才方面有着巨大的作用,而并非是用来限制人才发展。

关键词:什么,是非,翰林,不入,内阁,它的,作用,是什么,翰林,不入
>>>
>>>
频道热点
人物
秘闻
故事
解密
  • 出身贫困的纪僧猛,是怎么成皇上面前的红人的?
  • 他是北宋超人气天才,种放在历史上是个怎样的人?
  • 大军压境楚国使者讲笑话退敌?这才是优秀的使者!
  • 郭璞:东晋最牛风水大师,上知天文下晓地理
  • 修长高大、丰满白皙:春秋时的美女标准
  • 民间传说:祝融镇守南方衡山的故事
  • 反复强调清正廉洁的鄢懋卿,为何自己却骄奢Y逸呢?
  • 王盛本是一个卖烧饼的,如何一飞冲天成为“崇新公”的
  • 网站地图 | 高级搜索 | 用户登录 | 忘记密码 | 投稿邮箱:443728838@qq.com
    管理员QQ:443728838 赣ICP备180149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