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吴三桂的故事,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
吴三桂是历史上有名的大汉间,他为大清入主中原,平定天下可谓立下了汗马功劳。毫不夸张的说,大清之所以可以那么顺利夺取全国政权,吴三桂当记首功。先是在山海关打败了李自成,又在四川攻打了张献忠,还率军平定了云、贵地区,甚至进入缅甸,最终将南明最后一任皇帝永历帝绞杀。这些实实在在的功绩为吴三桂博得了平西王的爵位并受封镇守云南,可谓名符其实的封疆大吏。
平西王吴三桂在云、贵地区拥有着极高的权威,称之为“土皇帝”也毫不为过。那么,年过花甲的吴三桂为何还要在人生的最后时刻起兵叛乱呢?
先分析一下历史上吴三桂为何没有考虑接受撤藩的客观原因。
一、形势严峻,康熙撤藩决心已定
康熙十二年,年仅二十岁的康熙便决定撤藩。可能会有人觉得康熙太过年轻不够稳重,撤藩有点草之过急。但不要忘了,康熙自幼是在孝庄的指导下成长起来的,在孝庄的引领下,康熙对于政局的把控和敏锐新有着与之年龄不符的成熟和独到见解。三藩势力在地方上的不断扩大,影响力日益剧增,又重兵在手,渐渐已经对大清形成了不小的威胁。况且,三藩的存在对于大清来说是一笔极大的财力负担。既给朝廷带来了威胁的同时,每年还要消耗大量的财力,这使得康熙对于撤藩的决心坚定无比。养虎为患不如主动出击,撤藩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二、撤藩迎来契机,吴三桂与朝廷利益矛盾不可调节
康熙做出撤藩的决定后,自然不会直接动用武力解决。正在此时,康熙迎来了一个最佳的撤藩契机。正值平南王尚可喜因为与子尚之信发生矛盾,便再度提出将藩地归还朝廷,准备回归辽东养老(尚可喜是忠于大清的,三藩之乱中是尚之信附和吴三桂叛乱)。康熙很快便批准了尚可喜的请求,同时也想要趁机试探吴三桂和耿经忠的态度。
显然,撤藩对于吴三桂来说是严重损害了他的自身利益。对于已经当惯了“土皇帝”的吴三桂来说,与其交出兵权做一个闲人王爷,还不如打出“反清复明”的大旗殊死一搏。况且吴三桂并不是一个人,许多依附于他的利益集团也不可能任由自己的荣华富贵就这么白白断送,起兵叛乱是唯一的路。而且可能在吴三桂心中,他始终认为自己对于大清的功劳是史无前例的,大清撤藩属于过河拆桥的行为。既然你先不仁那他不义也就无可厚非了。
在这种局势下,双方可谓势同水火。唯有武力一决高下才会平息、化解矛盾。因此以吴三桂为首的三藩是不得不反,这触及到了核心利益,战争无法避免。
退一万步来说,即使吴三桂不顾自身利益,选择妥协接受撤藩,那么他是否会得到善终呢?萌月关认为也不会。
第一,吴三桂对大清只有利益没有忠心
在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前,他最早是打算归附李自成的。只不过最终在李自成和大清之间选择了利益更高的大清。而那个时候的大清急需吴三桂手中的兵权,故而两者达成了默契。一直到后来镇守云贵,这都是利益驱使。抛开利益,吴三桂与大清并不是“朋友”。这一点康熙帝也是看得很偷彻,对于这样的吴三桂,康熙即便为了营造所谓的“满汉一家”、“厚待功臣”的景象而不杀吴三桂,也绝不会让吴三桂的日子太好过。
第二,吴三桂反复无常不容于大清
吴三桂原本是明朝将领,结果不但不知保家卫国反而投降大清引清兵入关。吴三桂是为了自身利益而背叛大明,他这一次为了利益背叛大明,下一次就有可能为了利益背叛大清。即便吴三桂老老实实的接受了撤藩,但他在云贵盘踞那么多年,势力根深帝固,他的存在始终对于大清是一个威胁。接受撤藩后,大清明着不能对他做什么,但暗地里恐怕少不了小动作,绝对不会让吴三桂有太平日子过。
第三,吴三桂接受撤藩无力自保
虽然大清入主中原完成了统一大业,但仍有不少“反清复明”的组织想要恢复汉人统治。而吴三桂则被视为最大的汉间,即便是手握重兵的平西王时期都遭遇了多番刺杀。一旦被撤藩兵权被夺,失去了自保能力的吴三桂恐怕新命很难长久。
第四,平西王利益集团不会放过吴三桂
千万不要以为平西王吴三桂是一个人在战斗。作为盘踞云贵那么多年的他,自然有着自己的关系网和利益集团。但这一切都是建立在他手握重兵实力雄厚的前提之下。一旦吴三桂接受撤藩,那么除了吴三桂自身,跟随依附于他的利益集团也将受到毁灭新打击。在利益面前,昔日的主子也好,平西王也罢都是浮云,更何况此时的吴三桂已经是被拔了牙的老虎,从猛虎变成了小猫,那些损失了巨大利益的“昔日盟友”怎会放过他?
综上所述,吴三桂在康熙发布撤藩命令后唯有起兵叛乱这一条路可走!反抗尚存一线生机,接受撤藩的话整个大清都没有一个他可以安全容身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