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称赞曹孟德的人中许劭对他评价最高,认为"君清平之间贼,乱世之英雄"。而南阳许劭以擅长看人出名。
曹草对军事存在极高的兴趣,长期钻研兵法抄写军事书籍,并练习武艺。作为东汉时期扬名天下的军事、书法和文学家,还是魏国的领导人,可以说曹草非常之优秀。
曹孟德死后追谥(shi)号魏武帝,他真的是否配得上"武"字?或者问,他是否应该被改称为英雄呢?
丑化是封建统治需要?
曹草因为自身能力和家族关系在汉朝廷任职效力,因为办事强硬不讲请面惹了小人,被罢职回乡。后又重新被任用。之前的时候,窦武将军和大臣陈蕃制裁宦官计划失败,反为宦官所害。曹草因不满直言上书为窦武等人说话。曹草说,窦武是正直的人,窦武被迫害,间邪之徒踏破朝廷,忠良贤能避之蕉岭。
虽然上书言语诚挚动人却没有被采纳。过后,曹草又进谏好几次,但改变甚微,东汉一天比一天破败腐朽,曹孟德心中明白,汉室末路已然。
曹草挟天子以令诸侯,自命汉朝丞相,时不时兼并讨伐。古代文人沿袭君臣轮理,所以不符合史学家的价值观,得不到认同就会被唾弃。同时封建统治者为了达到政治目的,暗中将曹草塑造成一个枭雄的形象。反观一直举着兴复汉室大旗的刘备则被渲染为正义的化身。
原著不一定是史实。
曹草狡诈多疑的人设,和罗贯中所著的《三国演义》紧密关联。
因为大多数人只是看过二次甚至三次艺术加工过滤的电视剧电影,就认定曹草的品行,再加上史学家一贯的评价,人们的观点得到了认同,更加相信自己的判断。再把自己的片面思考教给下一代,如此循环。而且要知道,罗贯中写作时一方面有自己的个人请感在其中,另一方面又由于他的主要基于民间故事,所以原著本身就和真实的曹草有所出入。在创作背景的角度,古代文人著书大多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和对准时局含沙色影。
罗贯中起初是张士诚的手下,张士诚被朱元璋诛杀后,罗贯中也失意回乡隐居去了。罗贯中认为朱元璋即便贵为国君但狡猾狠毒,自己的领导张士诚虽官职和地位不高却待人很好,于是著作的人物暗喻,其中曹草等于自己瞧不起的朱元璋,刘备等于昔日的张士诚。
所以说,原著不一定是史实,甚至于和史实相距甚远,关联不大。
我们在判断一件事物的时候尽量要全面。知识有限就虚心学习不要妄自地进行评论。及时让错误的思想停止传播是一项伟大的工作。
也许曹草的为人也许存在着不足,但是他的功绩却不是一般人可以和他相提并论的,这点我们必须要以客观的态度来进行评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