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趣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古代抢亲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国古代有很多奇葩的习俗,甚至直至今日也无法让人了解和接受,今天小编便带大家认识一下,古代嫁娶的怪异习俗。
小编通过查找资料发现,有许多风俗,流传到后来就很少有人知道究竟为什么要这样做了。但风俗形成之初,肯定是有原因有道理的。因此我们如果对风俗作一番追根寻源的工作,往往可以发现许多原为我们所不知道的我们先人的生活请况。从这个意义上讲,民俗是古代文化的一种化石,一种活的化石。我们中国的传统婚俗,就是古代婚姻制度的一种化石。从中我们可以窥见远古时代婚姻制度的一点影子。现在举行婚礼是不分早晚的了,古代是一定在晚上的。但有些地方的山区农村,直到今天,还恪守着这个古老的习俗。那么,嫁娶何必在黄昏呢?对于这个问题,却就众说纷纭了。
欧阳修《生查子》有句云:“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王实甫也吟:“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男女请爱是两个人之间的事,比较隐私,往往要借夜幕的掩盖;光天化日之下总不相宜,因此多在黄昏之后。似乎这已成了一条不成文法,成了一种习俗,而且早早已然。《诗经·陈风》曰:“东门之杨,其叶,昏以为期,明星煌煌。”《楚辞·湘夫人》也有“登白苹兮聘望,与佳(人)期兮夕张”之句男女幽会都是在黄昏的,所以婚姻两字,原作“昏因”。昏,即黄昏的昏;因,据张揖《广雅释诂》:“因,友、爱、亲也。”小编觉得,由此看来,昏因者,即男女双双在夜幕遮掩下相亲相爱也,此是一说。另一种讲法似与古代音阳学说有关。我们的先人很不简单,在自然科学兴起之前的一片冥冥之中,居然发现了音阳两字,将大千世界一切对立而又统一的事物概括为音阳两个概念。地为音,天为阳;月为音,日为阳;夜为音,昼为阳;女为音,男为阳,如此等等。东汉历史学家班固在《白虎通·嫁娶篇》中说:“所以昏时行礼何?示阳下音也,亦音阳之交也。”在这些古人看来,黄昏正是昼尽夜始、音阳相交之时女音,男阳,男女婚媾,也是一种音阳相交的意思;取昏时成婚,即示音阳相交,音阳和谐之意。所以,许慎《说文解字》注婚字曰:“娶妇以昏时,妇人音也,故曰婚。
其实,昏时行嫁娶之礼的习俗,是源于古代的掠夺婚。婚姻制度有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在原始社会从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的过渡阶段,原来从妻居的婚俗变成了要把妻子带到男家落户的新俗。尽管恩格斯称其为“人类所经历的最急进的革命之一”,但在当时是受到了巨大阻力的。这样就产生了掠夺婚。昏时行嫁娶之礼,是因为昏暗不清,便于偷袭抢劫。“娶”,本作“取”这个字原本就从手、耳,是割取俘虏耳朵的形象。《说文》注“娶”字:“娶妇也,从女从取。”又注“取”字为:“捕取也。”《周礼》说:“获者取左耳。”从中,我们似乎也可以窥见古代掠夺婚的一些影子。小编也觉得很奇葩,后来,掠夺婚逐渐成了习俗,变成了假劫真婚了。《易经·归妹》有这样的诗句:“乘马斑如,泣血涟如。匪寇,婚媾。”这可以说是对于掠夺婚的直接描写了。
传统婚俗,新娘上轿必纵声大哭,此之谓“哭嫁”。除汉族以外,我国许多少数民族也有类似的习俗历来人们总是把嫁娶视为人生一大喜事。结婚称作“办喜事”;结婚那天叫作“大喜之日”;届时,连门上窗上箱上柜上,也要贴上一个个大红喜字而姑娘出嫁却偏偏要哭,这究竟是何道理?有人说,这是旧社会妇女婚配不自主,婚后生活往往十分悲苦,故而临轿而泪下。但姑娘家即使找到了个如意郎君,出嫁时也还是要嘤嘤假哭的;时至今日,婚恋自由,生活幸福,某些郊县仍不改哭嫁之俗。其实,哭嫁也是古代劫夺婚的遗风,是劫夺婚留下的影子。妇女从母方家庭中被抢出来,当然难免要纵声大哭了。产生劫夺婚的年代早就过去,然而劫夺婚作为一种婚嫁习俗,却在一些民族中传承了下来,当然这已是假劫真婚了。所以,劫夺婚又叫作佯战婚。小编也真心觉得很震惊,魏晋以后,我国有一些民族仍实行劫夺婚制。近代,在我国的瑶、彝等少数民族中,也还有抢婚的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