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趣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古代郡县制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公元383年,影响南北两个国家命运的“淝水之战”爆发,战前苻坚寄希望于一战灭亡东晋将天下重归一统,然而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最终庞大的帝国在刹那间就土崩瓦解。而淝水之战的惨败也刺痛了前秦,经此一战前秦元气大伤,再也无力控制慕容垂、姚苌等人,这些利益驱使的野心家也在自己的旧地揭竿而起,让这个“本不富裕的家庭又蒙上了一层霜”。
而在远离中原的河西一带,在前秦衰落后,战火也蔓延到了这里,后凉吕光、西秦乞伏乾归、后秦姚氏为了争夺前秦的那一亩三分地的“家产”而打的不可开交,而在这些势力之中,苻坚的“铁杆小弟”仇池杨定在苻坚被姚苌所杀之后也心灰意冷,在逃离了西秦的掌控之后不久回到了自己原来的故土也当起了“山大王”,后仇池国由此建立。
坦白说,作为“小弟”杨定真的可以说是“杠杠的”,在自己的“大哥”落魄了之后,杨定并没有和慕容垂等人一样抛弃他,反而继续挺他,老大死了之后则继续挺他的侄子。
《晋书.符登载记》:登率众从新平迳据新丰之千户固。使定率陇上诸军为其后继,璧留守仇池。
然而作为“大哥”,杨定是非常不合格的,他“不抛弃不放弃”的做法为前秦灭亡争取了一点点生机,却把仇池亡国置于一个相对危险的环境之中,而他自己本人也在和西秦的战斗中战死。
《资治通鉴》:冬,十月,秦主崇为梁王乾归所逐,奔陇西王杨定。定留司马邵强守秦州,帅众二万与崇共攻乞伏乾归……乃帅骑进战,益州、诘归亦勒兵继之,大败定兵,杀定乃崇,斩首万七千级。乾归于是尽有陇西之地。
杨定死后,由于本身无子,就由他叔父的儿子杨盛继承仇池,而作为仇池新“龙头老大”的杨盛则一改杨定时期的方针:
首先就是认怂,当时的河西政局之中,仇池也属于一方诸侯,可是在那个环境之中他就是个“小帮派”,所以他只有采取哪个都不得罪的方针挨个服软来换取一线生机。
其次废除在杨定时期仇池国所推行的郡县制的制度,以五胡十六国时期常用的“护军制”来代替郡县制,并在仇池国内推行。
那么杨盛的废除郡县制推行护军制的意义何在呢?在当时局面之下护军制比之郡县制有哪些好处呢?
啥是“护军制”?
护军制是盛行于五胡十六国时期的一种军镇管理制度,护军在当时可以作为军事职官率军出征,在地方上又有一定的行政权,有实际的管辖区域,是一种军政合一的地方管理制度,换种方式来看的话也可以看做是“都督制”的缩小版。
《三国志.赵俨传》:太祖征荆州,以俨领章陵太守,徙都督护军,护于禁、张辽、张郃、朱灵、李典、路招、冯楷七军。
在十六国时期由于民族成分异常复杂,无论是东晋还是十六国,其境内都有大量的少数民族混居在一起,为了方便管理,各大政权采取以军统民的方式来管理,以护军一职来代替郡县的行政机构。
比如当时的荆州、扬州境内有大量的少数民族居住在庐江、晋熙等地,东晋朝廷专门在这些地方设置了镇蛮护军等。
《宋书·百官志》:魏、晋有杂号护军,如将军,今又有镇蛮、安远等护军。镇蛮护军以加庐江、晋熙、西阳太守。安远以加武陵内史。
而在十六国的历史上护军制也为当时的少数民族政权所大量的推行,前秦在冯翊郡设立抚夷护军,在北地郡设立三原护军等等,后秦后来继承了前秦的大部分国土,在前秦原有的基础上又设立了安定护军。
而河西一带的五凉也有样学样的开始学习前秦那一套,西凉设置敦煌护军、抚夷护军,北凉有中田护军等等。
而仇池杨盛推行护军制则推行的最为彻底,别的政权都是郡县制和护军制相互交替使用,而杨盛则是全面废除了郡县制,在仇池国内设立二十部护军。
为什么说护军制更适合于仇池国?
在简要概括了一下护军制搞懂了护军制的实际作用之后,我们在回归正题,那就是杨盛为什么要推行护军制度,换句话说为什么护军制真的比郡县制更合适吗?
境内人口复杂、各个民族形成了一锅“大杂烩”,为方便管理推行护军制仇池国位于天水和陇西一带,熟悉地理和历史的人都知道,这块地方自古以来就是羌人和氐人等少数民族群居的区域,再加上仇池国周边群山环绕,地势险要,如无必要很少有人会去这“犄角旮旯”,所以仇池杨氏的先祖杨腾到前仇池国时期这里一直以“部落制”的方式来管理仇池国居民。
可是到了天下大乱的东晋十六国,这种制度已然不适用于仇池国了,大量的百姓逃入了仇池国导致这里的人口不再是单纯的以羌人和氐人为主了:
永嘉之乱之后,有大量关中而来的百姓大量的逃到了仇池;前秦灭亡之后,杨定又吸收了晋人、胡人千余户人家跟随其回到仇池充实了仇池的国力。
《宋书.氐胡传》:招合夷、晋,得千余家,自号龙骧将军、平羌校尉、仇池公。
这些人口的迁入对于仇池国的建设和发展是很有帮助的,毕竟在社会生产力以及生育率低下的古代,人口是衡量一个国家的标准,人口越多也就意味着你的这个国家越强大。
可是大量人口的迁入也让仇池杨氏政权开始“脑阔痛”,逃入仇池国的百姓良莠不一,有晋人、也有羌人、氐人、鲜卑人,彼此之间风俗习惯各不相同,无论是运行郡县制还是部落制必然会有一方会感到不适应,在这种请况下这两种制度是明显不合适的。
而在这种请况之下,护军制就是一个较为不错的选择,因为他本身就是专门为管理少数民族而设立的,同时以军统民的管理方式也便于他们用各种手段来化解当时各个民族之间的矛盾,所以综合请况来看,护军制比起郡县制和部落制更适合当时仇池国内动荡不安的人口因素。
军事上的需要上文说道,杨定作为一个“小弟”是很合格的,可是作为一个“大哥”他无疑是将仇池摆在了一个相对危险的位置,周边大大小小的势力他全都得罪了,而他自己也因为决策问题而战死,其弟杨盛继位。
杨盛刚刚继位之初,仇池虽然立国已有九年,可是形势依然不乐观,仇池本身就属于战略要地,处于南北之间,控制了陇右通往四川、关中、河西的战略要道,同时仇池国内又有相当丰富的的战略资源,自然会引起其他国家的觊觎。
此时后秦姚兴处于建国初期阶段,内部压力较大,为了转移内部带来的压力,他必然会选择对外征伐,而仇池也不可避免的陷入了漩涡之中:
公元400年,姚兴率军进攻仇池,虽然战端初期后秦处于不利地位,可是仇池地小国弱怎么可能和后秦相提并论,被夺取一些战略要地之后,仇池遣使投降。
公元405年,姚兴命令后秦名将姚硕德等人再一次领兵攻打仇池,杨盛再一次被后秦打败,之后隔三差五后秦就会兴兵进攻仇池,搞得仇池国好不热闹。
《晋书·载记第十七》:姚硕德等频败杨盛,盛惧,请降,遣子难当及僚佐子弟数十人为质,硕德等引还。
而除了要面对后秦的进攻,仇池也要面对老对手西秦的烧扰:
公元402年,西秦乞伏乾归率军进攻仇池,杨盛命令手下大将苻帛出战,却在皮氐堡被乞伏乾归击败,不久之后在西阳堡又击败杨盛手下将领。
公元405年,西秦乞伏乾归再一次兴兵进攻仇池,这一次杨盛率军击败了乞伏乾归,落个不输不赢。
所以在这种请况之下,杨盛则必须改变这种被动的局面,除了上述所说的吸收人口增强国力以及向后秦纳贡称臣之外必须得有一套可以迅速反应的机制来应对这些势力的进攻,而护军制这个时候明显比之郡县制更合适。
这套制度本身就是以军统民的行政制度,平时仇池国百姓就在家种种地,一到有战事发生则立马上马打仗,这种闲时种田战时全民皆兵的制度可以说是很适合当时的仇池的,既然在国力上无法支撑仇池,那么就从制度上稍稍变化,而护军制在军事上的动员能力则明显高于郡县制,所以这对于当时的仇池来说是极为需要的。
结尾
杨盛的出现带领仇池走向了兴盛,可是在当时的河西政局之中,仇池实在是太过于渺小,他能在夹缝中求生存便在于他这种“两面三刀”的政策,可是一旦南北双方各自出现了一个庞然大物,他的这种做法无异于机怒一只沉睡的狮子,最终仇池杨难当在左右逢源的政策之中机怒了宋文帝,元嘉十九年,后仇池国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