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不了解长平之战俘虏的事请,接下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欣赏。
长平之战秦军坑杀40万赵军一事一直是历史上一件颇有争议的事,争议的焦点主要集中在过于残忍,以及秦军当时的现实请况。是否残忍暂且不说,但是抛开一切,仅从秦国一统天下的思路上来看,这40万赵军俘虏无论如何必须死。
上党之争背后的大国博弈
长平之战直接原因就是上党这块土地,原本在秦军猛烈的攻击下,上党被分割孤立,为了避免灭国危险,韩国决定割让上党给秦国,求得暂时的和平。对韩国的这一举动,秦国是十分满意的,因为上党地处上党盆地,在那个农业时代无疑是一个聚宝盆,收入囊中经心经营三五年,对于国家财赋是一个重要的支柱。
但是上党的西边是秦国,东边是“胡服骑色”新崛起的赵国,换句话说上党这块肥肉对任何一个大国都是有吸引力的,只不过如何去取,取了能不能有本事进行有效管理,这才是重点。
就在韩国决定割让上党给秦国之后,上党的郡守冯亭联合一些当地民众,决定来个抗旨不尊、引赵战秦,遂主动向赵国投降,愿意做赵国的顺民。
对上党一地归属的问题,赵王也是权衡再三,如果拒绝冯亭,确实能够换来短暂的和平,但是以秦国的战略部署来看,东进犯赵是迟早的事,那时候他们还能以上党为前哨基地出兵,时局也许会更不利;如果接受冯亭,赵国便可借助上党军民的力量一同战秦,如果此战取胜,赵国很可能一跃而成秦国之上的军事大国,届时统一天下并非不可能。唯一的问题就是赵国此时是否具备和秦国一决雌雄的能力。
我们今天已经无法知道赵王当时是如何权衡利弊的,但是可以肯定他打算冒险和秦国展开一次交锋。
低估了对手的赵国
公元前260年,秦军以王龁为帅攻击上党,当地军民呈一路溃败之势,赵军在廉颇老将的带领下一方面接应上党的残军和民众,另一方面与秦军的先头部队进行了接触,很不幸的是赵军遇到秦军的侦察部队,虽然仗着人多造成了一些伤害,但是这支秦军却斩杀一名赵军裨将,如此战斗力想必廉颇也暗地里捏了一把冷汗。
接下来两个月的交战中秦军连续攻破多座赵军坚固据点,廉颇老将率军在长平按兵不动,企图借助地势与秦军对峙,双方进入综合国力的消耗战里,比后勤、比物资、比耐力,外交战也陆续跟进。
双方都紧急展开了动员,到处搜集粮食、兵器,招募人手扩充兵力,此时秦、赵双方都陷入了战争的漩涡,不管是谁后撤一步,就可能出现破绽被对手趁虚而入。
在对峙阶段,赵国显然低估了秦国。首先低估了秦国的国力,廉颇判断秦军善于奔袭,对峙中难以持久,然而秦国的后勤保障能力显然超过预期,反倒是赵军的肚子饿得更厉害。
赵国同时还低估了秦国的外交能力,眼看胜利的可能新一天天降低,赵王居然企图派遣使者求和,这给了秦国一个机会,对外散播秦赵已经议和的假消息,让赵军彻底失去了外援。其实对于其他国家来说,他们当然是不想被秦、赵任何一个国家威胁,在局势不明朗的请况下也不敢贸然开罪任何一方,最好的就是让他们打个两败俱伤。秦国显然把准了诸侯国的脉,为坚持到最后的胜利创造了条件。
赵军俘虏必须解决
大战的最后结果已经不用详述,不管是曾经一度有争议的40万降军,还是20万降军,都被秦军坑杀了,目前考古认为加上大战中死亡的人数,总计约45万。
从战略层面来看,消灭这45万军队虽然会让一些人蒙受职责,尤其是坑杀20万降兵,但是带来的好处却是能影响整个战局的。
从当时的地理位置来看,秦国要想东进一统天下,东进之路上北有赵国,南有楚国,这两个国家虽然国力不如秦国,但是战术运用恰当的请况下完全有能力重伤秦军,如果南北联手那么秦军有朝一日真的可能全军覆没。为了避免这种请况的出现,秦国必须拔除掉这对钳子,长平之战正是这样一个机会,极大地消耗了赵国的国力,为日后的东进之战打下了基础。
从外交上来看,秦国最担心的一直都是多国联合攻秦,这样秦军再强大,也是双拳难敌四手。赵国和燕、齐等国不同,他与秦国接壤,万一某一天诸侯国真的齐心协力攻秦,那么赵、楚两国必然是主力,而且为了就在眼前的土地,作战也会是最凶狠的。秦国虽然没有灭掉赵国,但是经此一役赵国已经名存实亡,对其他诸侯国也是一个震慑,相信任何军队在于秦军交手的时候,想起那些被坑杀的赵军,都会为之一颤。
况且从现实请况来讲,秦军损失虽然不如赵军,但是国内粮食消耗太大,已经不足以养活这些俘虏,又不能放虎归山。
试想秦军如果不解决这20万俘虏,留在秦国的话,养活这些人尚且是个大难题,而且谁也不能保证这些人不会成为日后他国攻击秦国的内应;假如放归这些俘虏,战争的仇恨也许会酝酿新的战争,几年过后也许正是这些俘虏再次在战场上击杀秦军。
整体来讲杀赵军俘虏,比留着他们更好,如果战败的是秦军,赵军从利益的角度杀掉秦军俘虏也是最有利的,而统一诸侯国的历程也不知道会发生什么样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