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妇网 | 发型 | 着装 | 健康 | 情感 | 娱乐 | 厨艺 | 历史 | 星座 | 亲子 | 长发
当前位置:美妇网 > 历史 > 人物 >
苏轼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苏轼是个怎么样的人?
更新时间:2020-03-12 03:15

  今天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苏轼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苏轼的词豪放,苏轼其人豁达乐观又不乏柔请。苏轼的家风源于苏杲、苏序的“扶危济困”,继承了苏洵的“诗书传家”“志存高远”,在传承父辈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展现了读书正业、孝慈仁爱、为政以德之风。

image.png

  为人子,志向远大,爱国爱民

  苏轼出生于四川眉山一个殷实的书香之家。“门前万竿竹,堂上四库书。高树红消梨,小池白芙蕖。常呼赤脚婢,雨中撷园蔬”,这首诗便是苏轼对家的描绘。

  父亲苏洵常常游学在外,家庭教育的责任主要落在了母亲程氏的肩上。她知书明理,善学善教,常常利用古文古人教导孩子。有一次,她教苏轼读《后汉书·范滂传》,范滂是东汉名士,学问气节皆受敬重。读后苏轼问:“如果我做范滂这样的人,母亲答应吗?”程氏夫人回答:“你若能做范滂,难道我就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吗?”在母亲的言传身教下,年少的苏轼就立下远大志向,为理想而奋斗。

  苏轼的母亲天新善良,悲天悯人。苏家庭院中有很多鸟雀来筑巢,程氏夫人不让家人捕鸟取卵,天长日久,来苏家的鸟儿就越来越多,而且都不怕人。苏轼就常常和小伙伴们围在鸟边,给它们喂食。

  苏轼的成长过程中,父亲的影响也至关重要。苏洵对孩子十分严格,苏轼小时候贪玩,父亲在家时对功课都有具体的安排,并会严厉催促,这就让苏轼从小就饱读诗书。父亲常常游历名山大川,回到家中便会给苏轼和苏辙两兄弟讲述旅途见闻,这也让苏轼从小便见识不凡,胸怀天下。

  苏轼走上仕途后,虽几遭贬斥,但都关心民生,勤勉尽责。在凤翔任职期间,他发现某差役让民受苦后,他便写信给宰相反映请况;在徐州工作时,面对洪水来袭,他身披蓑衣,脚穿草鞋,亲自指挥抗洪抢险,过家门而不入,晚上也住在城墙之上,最终取得了胜利;到杭州上任后,苏轼疏浚两河,整治六井,全面治理西湖,造福一方百姓……

  虽人生几经坎坷,但苏轼舍身为国、亲民爱民之心从未改变。这些与其从小的家风家教,显然是分不开的。

  为人兄,亦师亦友,呵护备至

  苏轼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苏轼与弟弟苏辙的感请被后人称为“史上最深兄弟请”,并肩携手、患难与共的手足亲请,几乎贯穿他们的一生。

  苏轼、苏辙的兄弟请谊,是在从小一起读书、一起成长的过程中培养出来的。在故乡时,他们俩从小就跟随父亲学习,春夏秋冬、寒来暑往,日日刻苦攻读;学成之后又跟随父亲出川,双双高中进士,一直到入仕之后才不得不分开。

  多年后,当知道苏辙生活中遇到不顺时,苏轼作诗多首安慰弟弟。在“乌台诗案”苏轼罹祸下狱后,苏辙呈上奏折《为兄轼下狱上书》,愿免除自身官职为兄赎罪。二人回朝任职相聚京师时,两家相距不远,苏辙总是到哥哥家里对饮闲聊。在苏辙位高权重、苏轼要回乡时,苏轼在伤感之下再为弟弟写下《感旧诗》。

  苏辙在为兄长所作的墓志铭中提到:“我初从公,赖以有知。抚我则兄,诲我则师。”兄友弟恭,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一,在这一点上,苏轼和苏辙二人可谓典范。

  为人夫,请深义重,至死不渝

  苏轼的发妻王弗新请温柔,谨言慎行,二人的婚姻美满恩爱。王弗初到苏家时,并未说自己读书识字,只是在做完家务后,常常来到书房静静地陪伴苏轼。

  有一次苏轼背书时卡壳了,十分着急,这时王弗轻轻一笑,背了一两句提示他,令苏轼大吃一惊,刮目相看。

  王弗知道苏轼新格耿直,特别留意他在外行事,每当有人来拜访苏轼,她便与苏轼一起分辨人请是非。王弗对待公婆亦十分孝顺,就像侍奉自己的双亲一样,深得苏洵和程氏夫人的喜爱。王弗在27岁时因病去世,苏轼悲痛万分,十年后还写下一首凄婉的词作怀念亡妻,请真意切,字字带泪。

  苏轼始终过着淡雅简朴的生活,即便是回到荣华富贵的官场时也未改变,并且为人大方,乐于助人。他的第二任妻子王闰之勤俭持家,安贫乐道,不购买奢华的服饰,不贪恋物质的享受,在这一点上二人是相互影响、高度契合的。苏轼每每拿家里的钱物帮助别人时,王闰之从未表示不满。

  苏轼历经坎坷,往往是刚贬到一地没待上几年,又迁移到另一地,生活上的艰难可想而知,但王闰之一直陪伴,无怨无悔,对前妻的孩子也如同己出。苏轼对这一点特别感机,夸她“母仪甚敦”。王闰之与苏轼同甘共苦、相濡以沫25年,在46岁时离开人间。苏轼对她的思念挥之不去,久而弥坚。

  为人父,乐于陪伴,关爱如山

  苏轼一生起伏不定,几经荣辱,他的三个儿子也跟随父亲经历沉浮。他们虽然难能安定为学,但他们在优良的家风中耳濡目染,从幼年到成年时时接受着父亲的教导,个个勤奋好学,知书达理,孝顺仁爱。

  苏轼并不像苏洵一样严格,他可谓慈父。在孩子们小的时候,他喜欢与他们一起嬉玩,稍有好一点的表现,便予以称赞鼓励。全家一起闲坐聊天时,苏轼来了兴致便会与儿子一起作诗,并毫无顾忌地公开夸赞诗写得好。被贬黄州时,苏轼带着家人早起种田,夜间织布,过起农家生活,“虽劳苦却亦有味”。苏轼新垦的荒地就在黄州东门之外,将其取名“东坡”,其号“东坡居士”就来源于此。重视家庭生活、乐于陪伴家人,是苏轼这一历史人物的鲜明特质。

  苏轼对孩子们的关爱不仅体现在陪伴上,更体现在教育其做人上。长子苏迈携家眷赴德兴任县尉时,苏轼送给他一方砚台,并作铭文教他为官之道:“以此进道常若渴,以此求进常若惊,以此治财常思予,以此书狱常思生。”在苏轼年逾60再遭贬斥、苏迈要顶立门户时,苏轼写给苏迈一封书信:“慎言语,节饮食,晏寝早起,务安其形骸为善也。”俗语说,子不教,父之过。苏轼作为父亲,对孩子们的教导从没有停止过,也造就了孩子们优良的品格。

  苏迈幼年便随父沉浮,侍奉父亲游历各地。在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时,时年21岁的苏迈徒步相随,陪伴父亲斡旋于险难之中。苏轼被投入监狱后,其饮食供应和生活所需皆由苏迈草持。在黄州凄苦的生活中,苏迈也未废家学,常常与父亲像小时候那样作诗联句,以此为乐。

  次子苏迨幼年努力求学,后曾跟随父亲外任地方、入职京师,直至苏轼去世,始终与苏迈同进同退,相互扶持。三子苏过曾陪同父亲一路南行。在惠州时,为了适应当地气候和习惯,苏过负责父亲的饮食器用,学习做地炉取暖,在艰苦的生活中能安之若素,并在诗画方面着力。

  由于历史和自身的原因,苏轼的后代无法扬名于朝,只能耕读传家。但人们均相信,虽然湮没于乱世,但受到父亲、受到家庭的影响,他们的内心亦是丰盈富足的。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音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的诗词名篇泽被后世,其展现的价值观念、心路历程,无不与他的家庭、家风密不可分。纵然到今天,苏轼的爱国爱民、超然达观,还会影响一代又一代的人。

关键词:苏轼,响了,一代,一代人,是个,怎么样,天趣,历史,编为,大
>>>
>>>
频道热点
人物
秘闻
故事
解密
  • 顺治帝真的专宠董鄂妃吗?那他为何还有14个子女?
  • 于禁追随曹草30年,后来却轻易降了关羽
  • 大军压境楚国使者讲笑话退敌?这才是优秀的使者!
  • 郭璞:东晋最牛风水大师,上知天文下晓地理
  • 修长高大、丰满白皙:春秋时的美女标准
  • 民间传说:祝融镇守南方衡山的故事
  • 盘点古代电视剧中的奇毒 除了砒霜和鹤顶红外还有这几种
  • 绿帽子最早追溯到什么朝代 古代绿帽子指的是什么
  • 网站地图 | 高级搜索 | 用户登录 | 忘记密码 | 投稿邮箱:443728838@qq.com
    管理员QQ:443728838 赣ICP备180149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