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刘邦写诗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在我们的印象中,诗歌一般都至少是四句。就算在远古时期,一开始的诗歌,至少也是四句,比如“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就算是在刘邦那个时代,一首简单的诗歌,也至少是四句。比如项羽的《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也是四句。
之所以诗歌至少是四句,那是因为文意有这么一个规律,只有四句及以上,才能把一个完整的意思表达出来。后人甚至因此总结出诗歌的结构应该是“起、承、转、合”四部分。就算发展成了八句的律诗,甚至是长诗,也是“四部分”这样的机构。不仅仅在诗歌中,在其它文学体裁上,也大致是“四部分”。比如我们说讲一个故事,应该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也说的是这种“四部分”的结构。
但是刘邦写的《大风歌》,却只有三句,让人觉得非常遗憾。
(刘邦)
那么,刘邦为什么只写了一首三句的诗歌呢?有没有第四句呢?如果有第四句,那么第四句是什么呢?他为什么没有写出来呢?
我认为,刘邦想写的这首《大风歌》,肯定是有第四句的。确实也是有难以言说的原因,最终他没有完整地写出来。那么,这个难以言说的原因是什么呢?
我们先来分析一下刘邦写的这首《大风歌》的这三句。
第一句“大风起兮云飞扬”,讲的是天下大势。就是说当时处于秦朝末年,由于秦朝的暴政,造成陈胜吴广揭竿而起。接着各地农民起义军纷纷响应,六国旧诸侯后代,也趁机招募军队,想要复国。因此一时间天下大乱,群雄逐鹿。这里刘邦讲的是一个背景。这一句,相当于诗歌中的“起”。
(群雄逐鹿)
第二句“威加海内兮归故乡”,讲的是刘邦打天下的过程。虽然刘邦在打天下的过程中,实际上非常狼狈,整天被项羽打得疲于奔命。但不管怎么说,他最终取得了胜利。取得了胜利,自然就应该嘚瑟一下。“威加海内”,衣锦还乡。在那个年代,礼教的价值观还没有建立起来,“衣锦还乡”就是成功的标志。项羽说,要是发达了不回故乡,如“锦衣夜行”。刘邦当然也得来这么一出,回故乡去嘚瑟一下。这一句,相当于诗歌写作的“承”。
第三句“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讲的是天下虽然打下来了,但是并不表明就很太平了。项羽当年就打下了江山,可是接着大家就反叛。他刘邦现在也打下了江山,但说老实话,他刘邦还不如当年的项羽。因为由于刘邦一直打败仗,相当于这江山是韩信、彭越、英布等人打下来的。刘邦只有把他们消灭了,他心里才踏实。于是,他掀起了一场“杀功臣”的运动。结果把韩信、彭越、英布这些大臣都杀光了。
但是,杀光以后,却并不让刘邦心里平静。因为在他打江山的过程中,他清楚地知道,只有韩信这样的人,才确实是能战善战的。要让身边那些发小哥们儿,比如樊哙、周勃、曹参、灌婴等人来保江山,显然是不可能的。
前不久,刘邦刚和匈奴打了一仗,结果被围困在白登山上七天七夜。这事充分证明,没有韩信等人,他确实很难保住江山。所以,新的忧虑又起来了。
(白登之围)
这一句,在诗歌写作中,相当于是“转”。
“转”以后,诗歌其实还没有写完,还有一句“合”。而且,很显然,刘邦确实也需要来一句“合”。
对于刘邦来说,打下江山,只是万里长征走完第一步,接着是保江山的问题。只有把江山保住了,并顺利延续下去,一世二世乃至万世,他的目标才算达到了。这样“合”,才算“合”得漂亮。
但实际上,刘邦想要实现这个“合”,却非常困难。除了没有人能为他守住江山以外,还有一件事让他忧虑不已。就是他的太子刘盈,能不能把江山传下去。
他一直对刘盈不满意,想要换一个太子,让刘如意当接班人。
但是,让刘如意当接班人,其实也不是更好的选择。一来,吕后在朝中的实力太强大,很多老臣都支持他。二来刘如意又太年幼,戚夫人除了会跳舞外,似乎别的又不行。究竟该选刘盈为接班人,还是选刘如意为接班人,他其实一直举棋不定。如果接班人不落实,很难保证江山能够延续下去。
而这一点,甚至是比无猛士守四方,更让他焦虑。
(刘盈)
不过,所谓“家丑不可外扬”,这个话涉及他儿子的问题,他又怎么敢说出来呢?
再一点,古人讲究“君权神授”,也就是说,他的江山是上天给予的,是肯定能够传下去的。不管哪个儿子继位,都肯定能传下去。也就是说,这件事是不用讨论的。既然是不用讨论的,用得着写出来吗?
左右为难的刘邦,左思右想,真正要写的话,恐怕只能不痛不痒地来一句“惟愿江山兮万年长”了。
不过这种大白话,相当于画蛇添足,没什么意义。所以,刘邦最终也就只写了一首三句的诗歌。
(参考资料:《史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