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趣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来沈阳和北京故宫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提起故宫,大多数人会想到北京那座气势恢宏的明清皇家宫殿。而在辽宁沈阳,也有一座故宫。它是清代定都沈阳后至迁都北京前的帝王宫殿,又称盛京皇宫,与北京故宫并称为中国现存两大宫殿建筑群,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沈阳故宫自努尔哈赤后金天命十年也就是1625年始建,至乾隆四十八年即1783年基本建成,共经历努尔哈赤、皇太极、乾隆三个建造时期,历时158年。
沈阳故宫占地面积超6万平方米,共有古建筑114座、房间500余间,按照建筑布局和建造先后,分为东、中、西三路。
东路为努尔哈赤所建的大政殿和十王亭。大政殿为八角重檐攒尖式建筑,为皇帝举行大型庆典和集会时使用,也是皇帝与八旗诸王和大臣议政之处。1644年,顺治皇帝在此登基继位。
大政殿东西两侧有10座大小形制完全相同的亭子,称为十王亭。离殿最近、略微向前突出的两座为左右翼王亭,其余八亭呈雁翅状排列,东为镶黄、正白、镶白、正蓝四旗王亭,西为正黄、正红、镶红、镶蓝四旗王亭。八旗亭是各旗官员处理本旗日常事务的衙署。大政殿与十王亭的布局,与满族皇帝和八旗旗主出征狩猎时扎设营帐的排列方式一致,体现了满清八旗制度的文化特SE。
中路又称皇太极皇宫,自1627年开建,由“前朝”和“后寝”组成。南半部为“前朝”,即皇帝处理政务、接见使臣及举办庆典之处。大清门北侧正面的崇政殿为沈阳故宫正殿,即皇太极时期的“金銮殿”。公元1636年,后金改国号为大清的大典就在崇政殿举行。乾隆、嘉庆、道光几位皇帝东巡盛京期间都曾坐在殿里接受群臣朝贺。
崇政殿北侧为凤凰楼,这是沈阳故宫最高的建筑。楼下层是进入寝宫区的通道,中层和上层是皇帝后妃便宴和读书之处。凤凰楼北侧正面为清宁宫,其东间为皇太极与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哲哲的寝宫。
乾隆行宫分两期修建。1748年在中路两侧建成东、西二所,东所为皇帝东巡时皇太后居住之地,西所为帝后行宫。1781年,乾隆帝下令修建嘉萌堂和文溯阁等建筑,形成后来的西路。文溯阁是收藏《四库全书》之所,皇帝驻跸期间在此读书。
沈阳故宫虽为分期建造,但最终形成一个主次地位分明、功能区分严谨、整体构图统一的有机整体。皇太极即位后突出中路,东路改为礼仪大典之用,而乾隆帝建造的行宫虽然造型和装饰接近北京故宫,但殿顶琉璃瓦没有采用北京皇宫的满堂黄,而是与盛京皇宫早期建筑保持一致,采用黄心绿剪边。
作为清代早期皇宫,沈阳故宫建筑具有鲜明的满族文化特点。
与北京故宫“宫低殿高”的建筑格局截然相反,沈阳故宫为“宫高殿低”的形制,凤凰楼前的崇政殿高11.85米,楼后的清宁宫高16.33米,5座寝宫均建于高台上,四周围以2.4米高的院墙。这种建筑格局与满族人的生活习惯有关。满族人早期主要在山区生活,形成了高处建房的习惯,可以躲避野兽、防范敌人。努尔哈赤迁都沈阳后,沿袭了这一习惯。由于沈阳是平原城,故夯土筑台,将寝宫建于高台之上。
“口袋房,万字炕,烟囱立在地面上。”这句老话描述的满族传统民居特点,在清宁宫体现得格外明显。清宁宫宫门不开在正中间,而在偏东的东次间,整套房间形似口袋,是为“口袋房”。侧开门使清宁宫分为东稍间和西四间两部分,东稍间为皇太极与哲哲的寝宫,又称暖阁。暖阁由间壁分成南北二室,两室均有炕,称为龙床。西四间为宽敞的堂屋,是皇太极举行家宴的地方和萨满祭祀的神堂。西四间搭设有南、西、北三面相连的转弯炕,称为“万字炕”。其南端设有肉案,北端有两口煮祭肉的大锅。炕内有连接锅灶的烟道,用来烧火取暖。烟囱不在房顶,而是建在室外西北侧地面上,状如小塔,又称“跨海烟囱”。清宁宫前的院子里竖立着萨满教举行祭天典礼使用的索罗杆,这也是满族民居的标志物之一。
清代康熙、乾隆、嘉庆、道光4位皇帝东巡拜谒祖陵期间,每次都要在沈阳故宫驻跸。与此同时,大量皇室用品和宫中珍藏被运至沈阳,从而使沈阳故宫成为清代皇家文物收藏宝库。1914年,北洋政府建立“内务部古物陈列所”,沈阳故宫收藏的11万余件皇家珍宝又被运往了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