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朱允炆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了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作为历史上最著名的政变之一,靖难之役充满了传奇,是历史上唯一以一隅击败全国的战例,但也留下了无数疑问,其中一个是:朱棣攻克南京之后,假如朱允文不跑(朱允炆应该没有自杀,而是逃出去了),坐等朱棣上门,朱棣会杀他吗?
在很多人眼里,斩草除根才是常态,才能体现皇帝的狠辣和霸气,但其实不然,纵观华夏历史,篡位时直接杀掉前任帝王的行为只占少数,多数还是礼待之,至少表面上礼待,最典型的是汉献帝刘协,退位禅让曹丕,降为山阳郡公,但保留天子礼仪,最后还比曹丕多活了8年,而山阳公国持续了89年,寿命比魏国还要长。
可见,政变未必要斩草除根,如果朱棣俘虏朱允炆,那么会是“优待”他,还是会直接斩草除根?
朱棣靖难旗号是“清君侧”
1398年,朱允炆继位之后,立即就与亲信大臣齐泰、黄子澄等采取一系列削藩措施,并在北平周围及城内部署兵力,又以防边为名,把燕王朱棣的护卫经兵调出塞外戍守,目标直指燕王。
朱棣不反,最好结局是被剥夺军权,然后做一个安乐王爷。前途过于险恶,朱棣没得选择,只能起兵自救,但起兵也要讲策略,最适合的一种莫过于“清君侧”,名义上不是造皇帝反,而是说间臣在侧。更为关键的是,按照当时律法,朱棣靖难完全合理合法。
朱元璋在位时,担忧权臣篡权,规定藩王有移文中央索取间臣和举兵清君侧的权利,他在《皇明祖训》中说:“朝无正臣,内有间逆,必举兵诛讨,以清君侧。”朱棣以此为理由,指责齐泰、黄子澄为间臣,须加诛讨,最终口号是“清君侧,靖国难”,名义上不是反皇帝,而是除间臣,合理合法,所以靖难之役中很多藩王保持中立,原因就在于此。
既如此,朱棣有何理由杀朱允炆?
弑君罪大且容易引起众怒
古往今来,弑君罪大恶极,所以弑君者几乎都没有好下场,唯一美名远播的是周武王。武王伐纣时,也搞不清到底是谁杀了纣王,但周武王对纣王补了三箭,这是有史书记载的。其他的弑君者,要么声名狼藉,要么死于非命,鲜有功成身退者,离我们最近的是吴三桂杀永历皇帝,后果很严重呀。
朱棣遇到的请况还非常特殊,与朱允炆是叔侄关系,同时当时还有很多手握兵权的藩王,与朱棣是兄弟关系,与朱允炆是叔侄关系。朱元璋一共有有26个儿子,除了太子朱标和另外2个儿子没有就封之外,有23个就封包括朱棣,手上掌握兵权,经过朱允炆削藩,还是有不少藩王掌握兵权。
因此,朱棣于请于势,都不可能做出弑君行为,就是“前任皇帝最好死去,但不能死在我手里”。一旦做了,名声肯定臭不可闻,且给予其他藩王借口反他。
二王三恪的政治礼制
中国还有一个政治礼制,即“二王三恪”,历代王朝皆封前代王室后裔爵位,称为二王后、三恪,给予王侯名号,赠予封邑,祭祀宗庙,以示尊敬,显示本朝所承继统绪,标明正统地位。所谓“恪”,即表尊敬之意。杜佑《通典》考证“三恪二王后”,以为封前二代后裔为二王后,封前三代后裔则称为三恪。
上文讲的汉献帝就得到这一礼遇,还有隋朝时期,李渊先立杨广之孙杨侑(隋恭帝)为帝,后来又将他废掉,降为酅国公,软禁在长安,但酅国公却一直传承到五代十国,比唐朝国祚还要长。
因此,又有叔侄关系,朱棣很难直接杀了朱允炆。
当然,朱棣不会直接杀死朱允炆,不代表他不想朱允炆死,因此战败之后的朱允炆命运又已注定。
笔者猜测,如果朱棣攻入南京之后,朱允炆不跑,朱棣暂时只会继续奉他为帝,但会掌握实际掌握摄政大权,等到一定时候会搞“禅让”把戏。禅让之后,朱允炆的命运无非是莫名其妙死去,或被一生软禁等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