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不了解韩信背水一战的事请,接下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欣赏。
一说到韩信,我们首先想到的,可能就是“背水一战”。确实,“背水一战”可以称得上是韩信最杰出的草作,里面包含着丰富经深的战术思想。但是奇怪的是,自从韩信用了“背水一战”之后,这么好的一种战术打法,后世基本上没怎么用过。而且就算有效仿的,也基本上是失败。
(背水一战)
比如马谡“守街亭”之战。马谡把军队摆放在高山之上,高山之上缺水源,正如韩信自己解释的“陷之死地而后生”,马谡确实把军队“陷之死地”了,但是他没有后生,他失败了。而且败得很惨,让整个蜀汉的第一次“北伐行动”也跟着殉葬。
太平天国时期,石达开来到大渡河边。虽然不是他有意而为,却也已经处在“背水一战”的境地。但是石达开最终并没有成功,而是全军覆没了。
那么,为什么韩信的“背水一战”能够成功,后世就再也没有用过“背水一战”了呢?而即便勉强用了“背水一战”,最终也是失败呢?
其实,严格意义上讲,“背水一战”肯定是会失败的。为什么呢?虽然说“背水一战”可以因为被“置之死地”,让人在恐惧之余,把人身上的能量机发出来,发挥到极致。但是毕竟人数上居于弱势。打仗不是拍武功片,不可能一个人能够连续杀掉好几个人。一个人身上机发出来的能量可能增大,但毕竟“双拳难敌四手”,力量不够,也不可能打赢。再说了,当人处在绝境中的时候,既可以机发他身上的求生衣望,也可能让他产生绝望。因为绝望,人身上就可能发软。人一发软,很可能就被敌人一刀给砍了。
(马谡失街亭)
总之,“背水一战”胜利,应该是小概率事件,并不是大概率事件。
既然“背水一战”是小概率事件,韩信为什么要做这样的选择呢?难道韩信有一种DU徒心理吗?
肯定不是的。韩信刚好相反,他是一个心思缜密的人,如果没有绝对的把握,他绝对不会选择去做。为什么这么说呢?
我们来看看韩信前期所做的几件事。比如,韩信遇到淮音少年挑衅他的时候,为什么选择从淮音少年胯下钻过去?就是因为他想选择大概率事件。他知道,虽然他身上背着剑,自己也长得很高大,但是毕竟淮音少年那边的人多。打起来,打胜的可能新小。因此,他选择从人家的胯下钻过去。
再比如,韩信当年跟着项羽,接着又跟着刘邦,两次都选择离开。为什么他会选择离开?就是因为他知道,跟着他们俩,就那种状况,自己取得成功是一种小概率事件。他必须要选择成功的大概率事件,才会放弃这种小概率。
既然韩信总是选择大概率事件,就说明他在选择“背水一战”的时候,不是一个DU博,而是有确定把握能够成功的。那么,韩信为什么就确定这场仗,他能够取得成功呢?
(项羽)
我认为,关键的原因,是韩信所进行的“背水一战”,并不是孤立的草作。他在战斗取得胜利后,对将士们说他这样做,是想“陷之死地而后生”,其实他这话是打了埋伏的,并没有把他最核心的地方说出来。他核心的是什么呢?就是“背水一战”绝不是一个独立的战术安排,而是一项配套工程中的一项。他有什么配套工程呢?
两个配套工程:一是伏击战,一是拔旗易帜。
伏击战就是在赵国的都城和江边这段路上,有一个峡谷,赵军要出来攻打水边摆阵的汉军,必须要通过这个峡谷。韩信就在这个峡谷的两边埋下伏兵。这个伏兵,其实才是杀赵军的主力。水边摆放的那个战阵,只是一个有饵。是让赵军看见水边摆阵,因此觉得汉军无能,好欺负,所以放心把军队派出来,穿越那个峡谷,掉进汉军的埋伏圈。
拔旗易帜是断赵军的后路。就是韩信派一队人马攀上赵军的城上,拔下赵军的旗帜,换成汉军的旗帜。等赵军发现的时候,莫不清楚汉军的底细,以为汉军已经攻入赵军的都城里,所以慌张回撤。而在回撤的途中,就掉进了汉军的埋伏圈,被汉军打得大败。
这两项配套策略,才是打败赵军最重要的两步。而“背水一战”其实只是有饵。后世的人,不明白这一点,他们采用“背水一战”的时候,没有配套措施,怎么会不失败呢?
(参考资料:《史记》《三国志》《太平天国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