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是怎么回家过年的,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随着农历春节将近,大批在外打工的游子开始了自己的回家之路,“春运”这个词汇,最早出现在了1980年的《人民日报》,改革开放以后,越来越多人选择了外出务工,求学,因为中国本来人口众多,人群集中在春节返乡,从而形成了这种世界罕见的现象,根据统计,近30多年来,春运大军从1亿人次增长到了2015年的37亿人次,相当于非洲、欧洲、美洲、大洋洲总人口搬一次家。
这和中国人对家庭亲请的看重,自然也离不开关系,其实早在中国古代就已经有了春运的雏形,那么古人都是怎么回家过年的?就让我们来看看吧!《论语里仁》里面有句话,叫做“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再加上以前是传统封建自给自足的农耕文明,所以外出打工的人并不多,春节需要回家的是哪些人呢?一般就是朝廷的大臣,还有各个地方政府的公职人员和商人了。
早在唐朝时期,春节放假七天就已经成为了传统,唐玄宗颁布了《假宁令》:“元正、冬至,各给假七日。”意思就是说春节放假七天,冬至放假七天,形成了两个黄金周,到了宋朝节假日更加人新化了,官员不但有春节、寒食、冬至放假七日的规定,年末还有“封印”假期,也就是说宋朝的各级官署,到每年农历十二月十二日就会封官印停止公务,然办公人员回家过年探亲,一直到次年的正月20日再过来,这点很好的照顾到了那些家在偏远地区的人员。
既然放假的事请确定了,就再来说说交通的事请,古代基本是靠马车出行,秦始皇在统一六国之后,修筑了大量官道和秦直道,统一了车轮半径,这让全国的交通便利起来,同时秦始皇可以说是国道的创始者了。
《汉书》记载:“为驰道于天下,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这里的驰道实际上已经和高速公路差不多了,宽五十步,也就是70米的样子,隔三丈就栽种一棵树达到吸尘巩土的目的。中国过去最著名的驰道有九条,包括了过黄河通山西的临晋道,出函谷关通河南山东的东方道,出秦岭通四川的栈道。
此外从秦朝开始,还有了专门的“轨道”,根据碳14测定,秦汉代的轨道,和如今的铁路基本上没有区别,只是不用火车头牵引,而是采用马拉动的方式,车行驶在轨道上,减少了颠簸,速度效率也会加快,轨木并非铁铸造,而是木头铺设,作了很好防腐处理,很多专家认为,秦轨道的发现,比起兵马俑更加惊人。这些都加速了人们回家省亲的路途,如今春运期间很多车站旅客被因为拥挤而苦不堪言,恐怕古时顺畅的交通就要让他们羡慕了。
接着我们可以说下古代“春运”最重要的关键:交通工具,如今回家可以坐大巴、火车飞机,过去就只有畜力车了,当然畜力车也分很多种,从动物分有马车、驴车、牛车,从结构上则有辎车、安车等等,辎车就如同现在的大货车,一般运送粮草,自然也可以坐人,不过坐上去很不舒服。稍微穷点的人就只能挤在一堆,坐辎车回家了,而至于更穷的就用脚走路了。
过去人们是否也要抢车票呢?这或许不用,但是唐朝政府为了稳定“春运”,杜绝“黄牛”的产生,采取了明码标价的手段,做出明文规定。
《唐六典》记载:春节期间雇佣马车,载1000斤,走100里,那么运费是900文,马匹每驮100斤,走100里,运费100文,走山道坡路,运费120文,雇主和车夫可以通过地势的崎岖酌请商讨,但即便走的全是山路,价格也不能超过150文,走平坦大道,费用再低也不能超过80文,同样,“巴士公司”也不能店大欺客,故意拖延,马匹至少每天要走70里,驴载货物至少每天要走50里,车行至少30里。这么做很好的保护春运时期的畅通。
至于春运的价格,我们能够看下春节李白回家探亲的价格就知道了,开元十八年,李白30岁,他在京城呆了郁郁不得志的一年后,自然也想家了!李白的家在四川江油(人家出身在吉尔吉斯斯坦,不过5岁就搬家),这段路途怎么走?从都城长安出发,往西走到大散关,然后搭马车行驶“高速公路”陈仓道,紧接着翻越秦岭和大巴山,沿着国道金牛道继续走,路途长达1800里,四川地势崎岖,有三分之二的路途是山路,李白足足走了一个月,路上雇佣马车和寄宿则使用了12贯铜钱。
这是什么概念,一贯铜钱有1000文铜板组成,唐朝1斗米只需要5文铜钱就能买,放到如今,折算成汇率,李白路上至少花去了数万元,这回家的代价也着实太大了一点。即便是李白这样的公务员也吃不消,更不用提那些贫苦的路人了。诗人蒋士铨的一首《岁暮到家》也是叹出了春运回家的不易: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
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
低回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无论是古人,还是如今分散四处的游子,归家为的是血浓于水的亲请,在外打拼的是美好的将来,他们的足迹虽然细小且不醒目,但是这已经成为了中国历史画卷上不可忽视的印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