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趣历史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一个筷子引发的历史惨案!希望你们喜欢。
话说有一日,汉景帝在禁宫之中准备吃饭,饭前他想起来自己的弘股之臣周亚夫。
于是就命令侍从唤周亚夫共食。
在古代,能和天子共同吃饭,那是天大的荣耀,无数人都以此为人生巅峰,足以吹一辈子。
这份恩典可不轻。
周亚夫一看皇帝要请自己吃饭,当时也兴奋的不行,于是急匆匆的过来了。
过来之后咧,就看到了一幕令人尴尬的场景,只见宴席之中,亚夫位置上,确有一整快肉,可这肉即没切过,边上又没筷子!
这就尴尬了啊,怎么吃?
周亚夫一看有点小不爽,于是就对下人说,看啥看,没看见木有筷子吗?跟我拿筷子去。
(汉景帝)
下人一听,战战兢兢望着汉景帝。
汉景帝一看,悠悠然说了一句“此不足君所乎?”意思是,这不能满足你的需要吗?
周亚夫一看,请我吃饭,又不给筷子,有点上火,于是起身将帽子去掉,给皇帝行了一礼之后,转身就急匆匆走了。
汉景帝一看,也不拦,而是用眼神盯着周亚夫,淡淡说,这哥们啊,做不了少主储君的臣子。
顷之,景帝居禁中,召条侯,赐食。独置大胾,无切肉,又不置櫡。条侯心不平,顾谓尚席取櫡。景帝视而笑曰:“此不足君所乎?”条侯免冠谢。上起,条侯因趋出。景帝以目送之,曰:“此怏怏者非少主臣也!”《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大多数人看这段话,看的最多的应该是筷子问题, 也是啊,这汉景帝请人吃饭,居然不给刀不给筷子,难道让周亚夫学印度人用手吃饭吗?
礼仪之邦,无此规矩,在这点上来看,其实是汉景帝失仪,甚至有失风度。
这个时候的周亚夫,即便要筷子也是人之常请,没啥不好想的。
如果汉景帝顺言取櫡(筷子),根本就不会有后面的事请。
可是他偏偏说一句“此不足君所乎?”
此话一说,就让周亚夫别扭了,原因很简单,这话意思太过深奥而且层次丰富。
(新格刚烈的周亚夫)
那么层次丰富在哪,就可以用善意和恶意两个方面去解读。
善意来看意思是,你哪儿缺这点东西吗?
我没给你筷子,你为啥要抱怨,用手难道不能吃饭吗?再说我也不是故意的。
恶意来看意思是,你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地方吗?
那就有点恶毒了,我给你饭吃,你还挑三拣四,没筷子不能吃饭吗?你不提,吃饭的时候我不会给你吗?
这正反意思一解读,众人就会知当时周亚夫的尴尬了。
也对,周亚夫可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帝王即便独尊,可对丞相也应有起码的尊重,你这不给筷子,岂不是不把我当回事,不尊重人。
心里有想法的周亚夫,有点犯嘀咕没什么大问题。
但是为何这会成后续被杀导火索?则和他的过机反应有关。事件发生之后的周亚夫,免除头上的冠帽,磕头谢罪。
如果不免除冠帽,这事请也一点问题没有,可是除帽子就有问题了,帽子在汉朝有着身份的定义,皇帝有皇冠,臣子有冠冕,各个级别次序井然,要求严格。
(帽子不要我不干了)
你这免帽谢罪,是啥意思?辞职?不满?闹意见?
以丞相之位,要挟我给你筷子?
无论汉景帝如何想都想不到好结果。
汉景帝一看周亚夫认真了,也收起架势,顺势让周亚夫起来,进而准备说点好话。
可话还没出口,刚刚免帽谢罪的周亚夫居然一溜烟的走了,招呼也不打,只留汉景帝风中凌乱。
这就有问题了,原本风平浪静因为不告而别,成了轩然大波。
用职场解读这个事件,周亚夫确实犯了大错。
周亚夫的谢罪汉景帝已表达了善意,这个时候,不该纠结于为什么!因为上位者自有其考虑,回到席间继续吃饭,诚恳认错才是正解。
可是这不告而别,就有点负气出走意思,更深层次看,则有点仰仗功高骄横跋扈意思。
面对一路提携自己的老领导汉景帝,周亚夫都敢如此,做做表明功夫后,立马表达不满。
那么如果汉景帝不在了,少主继位,这周亚夫会如何?
更加居功自傲当时必然。
(周亚夫)
由此,才有了汉景帝最后的感言:“此怏怏者非少主臣也!
怏怏者在这里的意思是,负气出走的周亚夫有点跋扈小气,甚至不平。
而汉景帝的杀心就此产生,和筷子问题关系不大,和周亚夫的做派有关。
这一切,其实是汉景帝和周亚夫矛盾累积之后的产物而已,我们可以将筷子事件,当做汉景帝对周亚夫最后的试探,试探结果,周亚夫不合格。
那么周亚夫为何不合格,则说来话长!
汉朝时候,特别是汉武帝之前,皇权还没有因为加强中央集权而得到强化。
丞相是握有重要权利的官职,在很多时候,甚至能影响否决皇帝的决议。
周亚夫居如此高位,如果平时谨言慎行,还不会引发汉景帝的反感,可是周亚夫一点不低调,反而特别高调。
这高调的事请史书不绝。
首先:周亚夫对皇帝继承人的任命,居然有不同意见。
景帝废栗太子,丞相固争之,不得。
汉景帝罢黜栗太子的时候,周亚夫不停,还不停争论,最后在汉景帝强制命令下,太子才被废。
其次:面对汉景帝的母亲,周亚夫也毫不客气。
窦太后曰:“皇后兄王信可侯也。”景帝曰:“请得与丞相议之。”丞相议之,亚夫曰:“高皇帝约‘非刘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不如约,天下共击之’。今信虽皇后兄,无功,侯之,非约也。”景帝默然止。
这话啥意思,就是窦太后想开无功而封侯的口子,最后汉景帝甩锅给周亚夫,让周亚夫去挡抢,周亚夫面对窦太后也是寸步不让,不知委婉用词,而是拿汉高祖的组训直接给否了,汉景帝一看有点无语,估计是觉得对不起妈妈,这是个粗人,说话不文艺。
这件事周亚夫做的并没有错,可是话语太冲了,让汉景帝下不来台就有问题。
再次:则是面对汉景帝不同意见,居然以辞职相要挟。
匈奴王徐卢等五人降,景帝衣侯之以劝後。丞相亚夫曰:“彼背其主降陛下,陛下侯之,则何以责人臣不守节者乎?”景帝曰:“丞相议不可用。”乃悉封徐卢等为列侯。亚夫因谢病。景帝中三年,以病免相。
意思是汉景帝想封投降的几个匈奴小王为侯,目的是拉拢更多人投降,进而稳定外部边患。
这是大政方针的问题。可是周亚夫依然不允许,反而出言讽刺汉景帝,甚至辞职表达自己的不满,这即是不尊重汉景帝,也是居功自傲的表现。
(杀心顿起
如此三件事,不仅件件不顺汉景帝的心意,也暴露出了周亚夫不少问题。
第一件事,涉及储君位置。
有干涉皇权的意思在里面,周亚夫此举虽然合乎法理,但是却不懂汉景帝的心思.这心思很简单,如果太子因为你的救助成了皇帝,以后是不是更仰仗你,丞相已经位高权重,在有皇帝信任,这汉朝江山到底是谁的?
这举动无疑威胁论皇权的唯一新。
第二件事,涉及的问题更严重。
周亚夫反复重申‘非刘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还不断强调,“天下共击之”。
两个不,一个击,前面是否,后面就是喊打喊杀,这算啥?武力威胁吗?问话的可是窦太后,皇帝的老妈,你说话就不能艺术一点吗?
由此可见,这周亚夫坚持原则也有点宁玩不宁,几乎毫无说话艺术,这样的人不懂调和政治关系,做不好丞相,更关键的是,他还有军事威胁。
第三件事,则是明摆着和皇权做对,你不顺我意我就不干了。
一有不同意见,皇帝不听你就辞职,你是皇帝,还是汉景帝是皇帝?新格太过刚强的周亚夫,又如何让皇帝喜欢?
由此三件事之后,汉景帝不仅看到了周亚夫新格刚强的缺点,也看到了不知变通的缺点,更看到了他不懂政治大局的缺点,进而还引申出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勋贵集团的骄横跋扈!
作为汉初开国大臣周勃之子的周亚夫,因为平定七国之乱的功勋,成了丞相,进而成了勋贵阶级的领头人,这股势力足以威胁皇权,如果自己不在了,小皇帝继承位置。
原本的定国之臣,如果不安好心,就会成乱国之臣。
这可期的未来,太过可怕,如果发生后果不堪设想。
站在皇帝的角度看,这样的威胁必须消除。
扫除了他,等于扫除了能威胁皇权的一股势力,必须祛除,马上立刻!
然后,周亚夫就悲剧了。
这悲剧的背后,既有汉景帝的多疑和猜忌,也有周亚夫的不通事故不懂职场。
就如史记中太史公所言:足己而不学,守节不逊,终以穷困。悲夫!
意思是,这人啊,是个好人,做的事请,也是好事,就是太不会察言观SE太不会做人了,千万不能学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