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献公拼命夺保河西为什么秦孝公会送人,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战国初期,秦国远没有魏国强大,秦献公为了提高国力,发动对魏战争,夺取河西之地函谷关,没有强大的国力支撑最后失败,秦孝公采取示弱姿态,把河西之地让给魏国,然后招揽人才,壮大国力,在战国末期称雄。
战国初期,魏国是天下唯一的超级大国,它的地位是绝对的霸主,与其相邻的诸侯各国深受其害;在这些诸侯国当中,秦国是受害最大的国家。在秦景公的时候秦国发生了内乱,本来应该继位为下一任秦国国君的嬴师隰被迫出走,秦国陷入了混乱。
此时魏国正好进行了李悝变法,国力迅速提升,为了拓展国家领土开始压榨秦国并且吞并了崤山以东地区,之后魏国的历代国君都致力于消灭秦国或者将秦国赶回陇西重新做半农半牧的部落。秦献公的幼子秦出子的时候朝堂之上就曾经因为秦国的去向争得头破血流。
实际上,在战国初期的时候,魏国已经接近将秦国吞并,秦国在刚刚成为诸侯国的时候,有着近两千里的土地,但是到了战国初期,只剩下800里秦川还勉强算是秦国的领土,而剩余的绝大部分都已经被魏国吞并,所以每一代的秦国国君都希望能够将河西领土夺回来。因为在河西之地有着非常重要的函谷关。
请函谷关一直都是秦国的门户,如果函谷关一直在魏国手中,就相当于秦国已经对六国敞开了大门。但是,秦国的历代国君虽然都有着这样的愿望,但是无奈秦国和魏国之间的实力差距太大,这个愿望一直都没有实现。不过,这样的局面在秦献公的时候有了改善,这个秦献公就是我们上面说到的因为秦国内乱而被赶出去的嬴师隰。
可是秦献公也在于魏国的战争当中受伤身亡。令人不解的是,秦献公死后,他费尽心思发动战争夺回来的河西之地,又被他的儿子秦孝公拱手让给了魏国,那么又是什么样的原因导致了秦孝公这样的所作所为呢?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两国之间的实力差距。那个时候的秦国虽然是一个国家,但是国内的制度与以之前半农半牧的部族没有什么根本上的区别,秦献公之所以能够夺回河西之地,靠的是发动战争。但是接连几次的战争已经消耗了秦国绝大部分的国力,在最后那场战争当中,虽然秦军取得了胜利,甚至还俘虏了当时魏国的丞相公叔痤,可是秦献公也因为那场战争身亡,秦国在本身就不富裕的前提之下又经历了国丧,整个国家更加的贫弱不安定,这个时候的秦国已经再也经不起任何的一次失败,如果继续对魏国发动战争,战场之上的胜负难以预料,如果秦国失败,就得给魏国割地赔款。
这就表明,秦国所剩无几的家当要拿出绝大部分交给魏国,那么以后也就只能退回陇西继续做他的半农半牧的部族了。其实秦献公之所以企图通过战争收回河西之地,就是为了能够夺回函谷关然后进行封关修养,让秦国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
所以,秦献公计划更加注重的是战争之后的根本目的,也就是说,当下的秦国更加需要的是休养生息而不是发动战争,所以,为了能够避免两个国家继续争斗,秦孝公就必须拿出诚意,甚至需要摆出一个弱者的姿态。
所以这其中的第二个原因就是为了能够让魏国相信秦国的和平之心。秦献公在位的时候发动了几场战争,让闻名天下的魏国军队节节败退,把魏国占领的秦国国土收回了大半,这是让魏国不能够忍受的耻辱。而在当时的天下,每个人都清楚函谷关对于战争形势走向的影响,所以秦国夺回了函谷关的请况之下,魏国绝对不会放任秦国就这样休养生息,所以如果想要魏国真正的相信秦国的休兵政策,就必须拿出绝对的诚意,就必须要摆出绝对弱者的姿态。因此,秦孝公经过深思熟虑,无奈之下,只能将自己父亲夺回的河西领土有拱手让给了魏国,目的只是为了让魏国能够对秦国罢兵,给予秦国民众休养生息的机会,给秦国留出能够招揽人才的空闲。
实际上这样的做法是无奈之下的最好的选择,因为当时的魏国实在是太过于强大,强大的国家实力可以让他们承受很多次的失败,这与战国末期秦国发动灭国战争时的国家形式非常相似。在战国末期,秦国在消灭楚国的战争当中蒙受了巨大的失败,当时,秦国军队20万士兵死伤过半,秦军的绝大部分重型辎重丢失,秦军蒙受的是商鞅变法之后的一场最大的失败,但是因为秦国国内的强大聚合力和国家实力让他几乎没有任何的喘息机会就发动了更大规模的灭国战争。
秦王嬴政派遣王翦带领秦军60万南下灭楚,但是楚国却不一样,楚国在蒙受一次失败之后就再也爬不起来了。可是魏国却不一样,哪怕这个国家经历十几次这样的失败,都不会伤到他的元气,所以,秦国在与魏国的战争当中,无论秦国是胜是败,吃亏的都是他自己。所以秦孝公看到这一点之后,放弃了对于河西之地的争夺,就在秦国的固有领土上进行休养生息。
事实证明,秦孝公这样的政策是非常奏效的,秦国和魏国罢兵之后,秦国向天下广收贤才,我们大家所熟知的商鞅就是在这样的请况之下进入秦国的。之后,秦国进行了战国时代最佳彻底的一场变法,让秦国的国力迅速的强大起来,也让战国的格局彻底改变。不知道,后来魏惠王在秦国的压迫之下求生存的时候,有没有后悔过自己当初的行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