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帝王之术的根本是什么?为何说伴君如伴虎?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帝王术一直都是古代皇帝们必修的一门课程,为了驾驭群臣,皇帝们往往会扶持两个不好对付的大臣,让他们互相争斗,以保持权力的平衡。
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一个凝聚力十分强大的国家,但是,也是一个十分善于内斗的民族,像唐后期的牛李党争,则是彻底耗尽了昔日荣耀的大唐余辉,让唐朝陷入到了一个无休止的党争之中,最终,不可逆转的走向了衰落。
然而,统治者扶持这些党派,极容易造成大臣在朝堂上相互攻击,以及,在政事上的相互推TUO、扯皮。这种无休止的党争,严重影响了权利中枢的运行效率,也会使国家的国运日渐衰竭,由此可见,党派之间的争斗是具有很大危害的。
那么,这些弊端难道统治者就不知道吗?
统治者肯定知道,但是,出于无奈,他们不得不这么做。在丞相制度出现之后,作为文官之首的丞相,如果,在朝堂之上没有人能与之相抗衡,长久以后,权力便会过度集中在丞相身上,这不利于君主集权专制的实现。
因此,为了实现对天下权力的牢牢把控,统治者不得不“既唱白脸”、“又演黑脸”。在必要的时候,统治者还会向自己昔日的好友,或者是曾经一起打江山的生死兄弟痛下杀手,这种过河拆桥的桥段在历史上十分常见。
其中,最为典型的莫过于明朝的朱元璋。
朱元璋,前半生的经历非常坎坷,早年父母双亡,他被迫出家当和尚。后来,经过好友的引荐参加了起义军,又凭借他出众的军事谋略和调兵遣将的能力,先后大败同是枭雄的陈友谅和张士诚,并将元朝的统治者驱逐出了中原,赶到了荒凉的蒙古草原。
然而,这一切都随着明朝的建立而彻底改变了,朱元璋也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在明朝建立之后,那些昔日和朱元璋称兄道弟的生死兄弟,竟然被朱元璋一个又一个的诛杀、流放,最后,就只剩下了一个病重的汤和。
有人就会说,朱元璋怎么会如此残忍呢?连自己的生死兄弟都杀,这些可都是与你一起拼死打江山的人,如果没有这些人,你怎么会获得江山呢?你怎么能如此忘恩负义呢?
是的,没有这些人,朱元璋仅靠一人之力,是不能打下这诺大的明朝江山的。但是,朱元璋不得不这么做,即使这样做是错的,他也必须这样做。因为,朱元璋明白,他深知自己手下这些人的能力,如果,给予他们同样的机会,在皇位的有或下,他们极有可能以下犯上的。
为了让自家江山永固,在朱元璋晚年的时候,他更为了留给自己的子孙一个更加平稳的时代,使其能来安心的统治明朝,他做起了一个屠夫,不惜在历史上留下恶名,把明朝可能潜在的一切危机,都一一铲除,即便是运用血腥残暴的手段,也在所不惜。
相对于朱元璋,赵匡胤就显得温和多了。
赵匡胤凭借在陈桥的黄袍加身,成功夺得了天下的统治权。
然而,在取得天下之后,他心里始终存在着很深的顾虑,总是在想,如果哪天自己的属下也效仿自己当初的行为,那么,自己岂不是要沦为阶下囚。于是,赵匡胤就专门办了一场酒宴,把自己手下诸多掌握兵权的将领都邀请来参加酒宴。
一开始,赵匡胤先是盛赞这些属下当年的拥护之功,待到酒会正酣时则话锋一转,做出一脸愁容不展的样子。
当时,诸将领自然是一头雾水,不知道发生了何事,只好小心翼翼地向赵匡胤询问为何如此。赵匡胤则说:自己现在当了皇帝,反而不如当年当节度使那般快乐,天天都会担心,自己会不会被人赶下皇位。
赵匡胤话刚说完,这下将领就吓得赶紧下跪,立马表示自己绝无异心。但是,赵匡胤仍然不放心,说:日后有人仿效当初的陈桥兵变,怕你们也推TUO不了。将领们更加是焦急万分,也不知道如何回答,只得祈求皇帝给他们指一条明路。
这个时候,赵匡胤就说了:
你们跟着我一起打江山,自己也是戎马半生了,辛苦草劳了大半辈子,不如封个闲职回家享享清福,这样对自己的子孙后代也是一种荫护。这些将领听完后,心领神会,于是,在第二天上朝的时候,便纷纷上书说,自己年老力衰,不能胜任职位,希望能告老还乡。
赵匡胤则是假意做了一番挽留,然后,便同意了他们的请求。
历史上,像朱元璋与赵匡胤这种过河拆桥的现象是非常多的,就像向来对待属下很是友善的汉高祖刘邦,也曾经屠杀过自己的功臣,让一代兵神韩信命归黄泉。而张良深知兔死狗烹的道理,在刘邦功成名就之后,便自觉隐退山林,做起了一个世外高人得以善终。
在世界上的大部分人,都可以患难与共,却富贵难容,自古说伴君如伴虎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对皇帝来说,群臣与谋士都是自己统治天下的工具,当工具变成利刃反过头来刺向自己的时候,自然是毫无疑问地要去铲除,即便是他们还没有想要变成利刃。
但是,为了避免潜在的威胁,尽早下手也是免除后患的一种方式。因此,所谓的帝王术就是以最深的恶意去揣测人新中的贪婪与邪恶,其实也就是人之本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