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小金川让乾隆屡遭挫折没能拿下,其根本原因是什么?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
乾隆爷在他晚年的回忆录《南巡记》中曾写道:“吾临御五十年,凡举两大事。一曰西师,一曰南巡”。
两件事中,南下江南自不必说,此行不止有游玩之意,还意在探查江南士人的忠诚度;而另一件事“西师”,同江南水乡的恬静安逸相比,则多少增添了几分沉重与苦涩。
01苦涩的“西师”
什么是西师?所谓西师,实际上就是清廷跟西北的游牧民族(漠西蒙古准噶尔部)与西南地区的叛乱土司等作战。而西南同西北相比,又更显棘手。
实际上,乾隆时期对西南的控制程度,已远远超出了之前的历代中原王朝,这多少也有雍正朝名臣鄂尔泰在西南行“改土归流”(用中央任命的官员去代替地方土著主政)的功劳。
但是,也要看到,鄂尔泰的“改土归流”效果是极其有限的,因为在当时四川的西康山区,以及整个西藏,仍是以土著势力掌控地方政局为主。他们不服从中央调遣,或阳奉音违。西康的土司们尤为如此,他们彼此之间相互攻杀,加剧了地方局势的混乱。
乾隆对此本是不放心上的,他认为这些地方实力派之间相互攻杀,自己正可以坐山观虎斗,并趁其内斗两败俱伤的时候,把自己的中央势力安擦进去。但是,他想错了,因为厮杀不仅会有人出局,还会产生大鱼吃小鱼的效果,大小金川,便是这样的“大鱼”。
大小金川,位于今四川西北部大渡河上游,靠近打箭炉。打箭炉是内地进入青藏高原的必经之路,之前中央政府派兵入藏,都是由此进入,其战略意义无须多言。但是,也就是这样一个地方,竟然崛起了金川这样一个不安定势力。说他不安定是因为他出兵攻掠其他土司的土地与人口,还劫夺来往客商,甚至与清朝的政府军发生冲突。清廷屡次警告,都无效果。于是,乾隆决定以攻打金川,作为自己巩固入藏道路的决胜一步。
▲川西地区复杂的山地地形
大金川的土司莎罗奔从探子处得知清廷出动大军来攻,于是预先坚壁清野,并凭借地形,修筑了大量的战碉与粮草库、平房等军用设施。这些防御工事有的在明处,有的在暗处,而他自己,则藏匿于当地的刮耳崖,以便草纵全局。
02张广泗损兵折将
乾隆十分重视这第一仗,因此选派他十分欣赏的贵州总督张广泗来督师进剿,乾隆十二年春,清军开始进攻,张一开始先正面进攻山上的战碉,结果被居高临下的金川兵打得溃不成军,之后又以小股部队穿擦于群山之间,希望借此将莎罗奔的防御体系冲垮。不料,由于内间告密,再加上进攻部队不熟悉地形等原因,他们大多有去无回,张广泗因此焦头烂额,一筹莫展。
为了尽快结束战争,乾隆又派宗室讷亲与前川陕总督岳钟琪赶往前线,同张广泗并力进剿。结果,张与岳钟琪有私人恩怨,讨论进军计划的会议上,岳不发一言。而讷亲年轻气盛,到达前线之初就组织进攻,结果遭遇了和张广泗一样的命运。在失败面前,讷亲干脆也玩起了“无为而治”,从此一蹶不振。
领导层的不合与懈怠,也波及到了下层将士。由于想不出进攻策略,清军消极防御,未提防金川兵偷营劫寨,结果悲剧发生。数千名清军深夜中被打个措手不及,自相踩踏,溃不成军,连火器和粮草也丢给了被围的叛乱者。乾隆从密折中得知这一系列惨败,龙颜大怒。
让乾隆恼怒的,不只是惨败,还有西南前线清军所耗费的巨额钱粮。西南地区山路曲折,地方上又鲜有现成的粮草供补给,因此战争成本抬升也不足为奇。但乾隆受不了了,他决定更换主帅,以尽快打破僵局,结束让他闹心的战争。
更换的主帅,是他的小舅子傅恒,清宫剧《延禧攻略》里的傅恒长得细皮嫩肉的,一副公子哥的作派。但真实生活中,傅恒可不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他经明强干,且有雄心壮志。当他得知自己将被派往打箭炉督师后,机动异常,当即向乾隆表示了自己“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
▲《延禧攻略》中的傅恒
不过,傅恒的一腔热血并没有得到施展。当他到达前线后不久,乾隆就改变了主意,决定与大金川叛乱者进行体面的议和。正巧,莎罗奔部此时也因受到战争影响,伤亡人员不断增加,长期荒废生产活动,力不能支,内部怨声载道。于是,双方一拍即合,莎罗奔拆除部分要隘的防御工事,并归还之前缴获的战利品。乾隆也默许了金川的半独立地位,第一次金川之役,就这样草草了结。
大金川超然于中央掌控之外的现实,一直是乾隆挥之不去的心病。第一次攻打金川的战争结束后,乾隆曾寄望于怂恿其他土司攻打大金川,以达到消耗乃至于瓦解他的目的。但是,这些土司同大金川相比,实力较弱,而且也不愿意为了讨好清廷而得罪这个近邻。因此,乾隆要想解除金川的威胁,恐怕还得走之前的武力解决之路。
03二打金川,木果木丧师
乾隆三十七年,大金川联合小金川,再度发动叛乱,他们公然劫掠忠于清廷的土司领地,并杀死了一些零散的清朝官兵。此时,乾隆也将部队调集就位,来自于湖广数省的四万余官兵进驻打箭炉附近,一场血战不可避免。
▲乾隆此时已经老了,但平定金川的愿望也更强烈了
乾隆不会想到,自己这次所用的主将温福,还不如之前的张广泗。温福贪功心切,打下了几个战碉就得意忘形,他命令大军快速挺进,不但与友邻部队——定西将军阿桂的主力拉开了距离,还把后路留给了新归降的金川兵与少数本部人马驻守。这些降军本就不是真心投降,金川叛军间谍又秘密混入,趁机加以煽动。于是,他们一哄而起,迅速赶走监视自己的清军,并把矛头对准了孤军深入的温福部。
温福还不知道自己已经成了瓮中之鳖,由于山路崎岖,他的主力逐渐分散,为了聚拢部队,并观察地形,他下令手下五千余名官军在木果木扎下大营。金川的叛乱头目僧格桑早已探知了这一请报,更让他惊喜的是,清军居然没有在曾头沟要隘驻军,要知道,曾头沟可是通往温福后方的通道。机不可失,金川叛军立即集结,先消灭了曾头沟附近驻扎的少量清军,后直扑温福的大营。
温福等人哪知道还有这样一条秘密通道,他们误以为金川叛军早已四散奔逃,没料想竟然会从天而降,六月七日夜,木果木大营的五千余名清军,连同他们的主帅温福全部被歼,之前曾短暂占领的要隘也被金川叛军夺回。
叛军得手后,意外发现在温福之外,还有清定西将军阿桂统领的两万余名主力部队。僧格桑等想将他一口吞掉,但又因对方人多势众,且前后军相连贯,防范森严无从下手。于是,僧格桑等主动向阿桂提出请求,要求其撤军。阿桂眼看温福部失利,己方孤掌难鸣,于是也顺水推舟,撤出战场。日后,阿桂的这支部队得到加强,成为了最后踏平大小金川的主力。
▲乾隆朝平定大小金川
纵观乾隆两次用兵金川,虽然调动军队数量庞大,钱粮也没少出,但为什么仍然竹篮打水一场空?
笔者认为,西南地区复杂的山区地形、前线主帅的选择失当均是重要原因。
当然,谋事在人,阿桂能够平安TUO险,也正说明了清军的困难不是无法克服的。只要主将选用得当,不急于冒进,而采取稳扎稳打之法,虽然时间会耗得长一些,可对于庞大的清帝国来说,讨平金川、稳定西南应当还是不成问题的。
当然了,这又多少有一些事后诸葛亮了,但乾隆用兵西南所遭遇的挫折之,的确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