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贺,西汉第9任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短的皇帝之一,仅仅27天,史称汉废帝。
他是号称千古一帝的汉武帝刘彻之孙,他的父亲刘髆正是那位有着“倾国倾城”之貌的李夫人的儿子,武帝时叛逃的贰师将军李广利,和当时著名的音乐家李延年,就是他的两个舅爷爷。
刘贺长大后继承他父亲的爵位,被封为昌邑王。身为西汉皇室成员的他经历了王、帝、侯的起伏跌宕。
刘贺像
刘贺最出名的一点,就是《汉书·霍光金日磾传》记载的那样:刘贺“受玺以来二十七日,使者旁午,持节诏诸官署征发,凡千一百二十七事。”
刘贺在其皇帝任期的27天内,干了1127件荒唐事,平均每天40件。这个说法真是耸人听闻,匪夷所思。事请的真相真的是这样吗?
登基
汉昭帝到二十二岁就死了,没有孩子,继承人问题就这么摆在了被武帝托孤的霍光面前。
对于霍光来说,当时看起来最合适的广陵王对他来说是不好控制的,所以他不希望立广陵王。
霍光像
刘贺就不同了,他出生在昌邑,五岁袭父爵位为昌邑王,父亲因李氏一族外戚谋乱一事在朝中已无势力依仗,而自己的母系外族亦无势力。
此时年仅二十左右,也没有足够的政治经验和政治势力。
霍光认为他这样应该比较好控制,于是,刘贺音差阳错的以奔丧的名义到达长安,戏剧新的当上了汉朝皇帝。
霍光辅政
在位
后来的诏书中对刘贺登基后的罪行记载得十分详细,有的记载让人细思极恐。
刘贺的罪行中有这么一条,曾私下派人购买机肉和猪肉食用。
且不说这样做对不对,清楚地写着私下派人购买,还能光明正大地被写入罪行诏书,那刘贺派去的到底是谁的人?
还有一条,刘贺与一个叫蒙的宫女Y乱,还专门给下属下诏说谁敢泄露这事就要腰斩谁。
然而这条还是写了进来,说明这告密者连皇帝的腰斩都不怕了,那这个下属到底算是谁的下属呢?
可以说,刘贺身边一直布满了霍光的眼线。正因如此,刘贺深刻地感受到了威胁与紧迫感,于是急于扶植自己的势力——这才是他被废的根本原因。
刘贺入长安即帝位时,有“昌邑群臣”二百馀人随行。你说你带亲信随从,也是正常的,但浩浩荡荡带上两百多人,发展个人势力的姿态太高调,吃相太难看,也无怪乎要被忌惮、被废黜了。霍光等对此“昌邑群臣”心怀警觉,多所防范,最终“悉诛杀”。
废黜
霍光联合张安世、田延年等大臣,为废刘贺做了充分的准备。当刘贺入朝太后之时,《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王入,门闭,昌邑群臣不得入”。
至此,刘贺仍被蒙在鼓里,还不知道即将被废。与此同时,“昌邑群臣”被“送廷尉诏狱”。
在《资治通鉴》卷二十四里面,曾经提及到刘贺在听完群臣弹劾他的奏章,被废已成定局时,在朝堂上说了一句话:“闻天子有争(铮)臣七人,虽亡(无)道不失天下。”
意思是说,如果我身边能有七个敢规劝我过错的人,即使我本人真的如何如何无德无能,这天下也不会失去,这皇位也不会旁落。
这是对霍光等人尖锐的反驳与诘问,恰好击中了霍光的要害。
这可不是像记载中那样昏聩无度的废帝说出的话。
苏轼曾把刘贺的罪行与纣王类比。
根据顾颉刚先生的考证,商纣王的70多条罪状都是周朝以后逐渐增加,请节新质也越来越恶劣,战国时期增加了20项、西汉增加21项、东晋增加13项……再看刘贺的那1127件荒唐事,其中的水分,大家都懂的。
被废后
刘贺被废后,上官太后诏令刘贺回到故地昌邑,赐其汤沐邑两千户。昌邑王国被废除,降为山阳郡。
元康三年(前63年),汉宣帝封刘贺为海昏侯,在一定程度上让张敞监视着他是否有野心。
数年后,扬州刺史奏报刘贺有后悔当初没有当机立断,击斩霍光之意,又希望复位为豫章王。这引起宣帝的警惕,下令削掉刘贺三千户封地。
前59年,刘贺去世。
从海昏侯墓新出土文物看,刘贺在封地倒也因地制宜,治理有方,对中原先进文化在江南的传播,做了一定贡献。
刘贺墓文物
真相?
前不久,经过5年考古发掘,被列入国家重大考古项目的南昌西汉海昏侯墓,已出土万件珍贵文物。
据专家介绍,出土文物对于刘贺此人的推断与史书记载有所不同,在史书记载之中,刘贺是一个“荒Y无度”的人;而出土文物则显示,刘贺昌邑封王,受孔孟文化影响,受到过良好的教育,且具有广泛的兴趣。
“大刘记印”玉印
政治上的失败者丧失了话语权,常常会被强加上各种罪名,史书上所谓‘荒Y’不足为凭。
刘贺被废黜更多是因为辅佐他的昌邑群臣对朝中局势的误判,以及他过早地锋芒外露了。
要说他有多昏庸、27天就能看出来倒不见得,不如说是他在政治权力的角逐中过于天真了,政治敏感度远远不够。
刘贺墓出土编钟
如果他当年没有被霍光选作皇位继承人,或许能继续做一个普通的纨绔子弟,无忧无虑地在昌邑善终,不至于在三十多岁就去世吧。
奈何生在帝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