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影视和文学作品中,蒙古人都被描绘成喜好“弯弓色大雕”的色箭民族,世人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一种假象,那就是蒙古骑兵全部都是弓箭手,他们靠着高超的骑色技艺一路横扫欧亚大陆。
其实蒙古的弓箭就相当于现代战争中的火炮或是狙击手,不管前期怎样火力覆盖,最终的胜利都是需要通过步、骑兵的冲锋来获得的。
美国学者杜普伊在《武器和战争的演变》中考证,蒙古军队中手持弓箭的轻骑兵虽然多,但也只占六成,其余的都是装备刀抢的重骑兵。关于蒙古骑兵近战装备,《黑鞑事略》记载道:
“有环刀,效回回样,轻便而犀利,靶小而褊,故运掉也易;有长、短抢,刃板如凿,故着物不滑,可穿重札。”
自环首刀在汉代被发明出来后,由于其横截面为等腰三角形,相比于剑,在劈砍时不易于折断,而且还容易破开敌方铠甲。当环首刀大规模装备部队后,剑就成了彰显身份的一种象征,不再用于实战。
与中原的环首刀不同,蒙古的环刀受西域“大食刀”的影响,刀身有一定的弧度。弯刀的优势在于骑兵冲锋时,可以借助战马的速度来增加劈砍的力度,但却不会被巨大的冲击力震飞TUO手。
弯刀在高速劈砍时,借助手臂的配合可以从敌人身体上划过,这样切割的伤口更长、而又不致于使刀身深入敌方身体无法拔出。直刀则必须增加自身的重量才能增加杀伤力,反而会进一步增加骑兵的负担。
除了弯刀,抢矛也是蒙古军队普遍装备的制式武器之一。蒙古人称长抢为“只塔”,长矛为“苏勒德”。苏勒德是用最好的牡(雄)马身上的马鬃系在长矛的刃口之下,代表着蒙古民族的守护神和军队的战旗。由此可见,抢矛在蒙古人心中和战场上的作用并不比弓箭逊SE。
随着战车的没落和铠甲等防御新武器的发展,以勾啄为主要攻击方式的戈逐渐被长矛取代。抢作为矛的变体,虽然抢头变短了许多,没有了“扫”和“劈”的功能,但和骑兵战术结合起来,则获得了更强大的灵活新和刺杀力。
蒙古军队装备的抢上有一个钩子,意大利主教约翰·普兰诺·加宾尼在其著作《出使蒙古记》中记载:
“在他们之中,有某些人有矛,这种矛在铁颈上有一个钩,如果他们能够的话,他们就用这个钩把敌人从马鞍上拉下来。”
这种带钩子的长抢在蒙古西征时,与弓箭密切配合发挥了重要作用。针对欧洲重装骑兵的强悍防御力,蒙古军队先是用轻骑兵烧扰和引有敌方,待其筋疲力尽之时,再派出重骑兵冲击对方阵地。即便长抢无法一下洞穿敌方装甲,但只要能将其拉下马,厚重的装甲自会压得他们无法动弹。
除了带钩子的长抢,蒙古人还有一种两头都有抢头的双头抢。很多学者考证,《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就生活在元末明初,他受元代蒙古兵器的影响,因此创作了董平的双抢和徐宁的钩镰抢。在长抢和环刀外,蒙古军队还有许多辅助型武器,诸如斧子、骨朵、狼牙棒、套索等。
作为一个小小的草原部族,蒙古人要想征服整个欧亚大陆,必然要选择用最小的方式换取最大的胜利,他们从不轻易与敌人贴身肉搏。弓箭作为远程杀伤武器,因此成为蒙古军队重要要的武器,但是以武开国的蒙古人知道长抢和环刀等近战武器才是取得最后胜利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