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清时期,有一个十分奇葩的不成文惯例:朝廷如果下旨申斥官员,外官由督抚代宣,而在京官员则由太监传宣。因此京官如果被朝廷申斥,不仅要像犯错的小学生一样跪着聆听太监宣旨,还要受太监的鸟气,被太监破口辱骂一通。如此请境,请何以堪!
不过,如果不想被太监辱骂,也是有法子的——事先贿赂太监。当然太监也要视贿金多寡来决定骂或不骂,大骂或小骂。
光绪三十三年,光绪帝和慈禧太后相继病死,照例十九天内是不准官员递封奏的。书呆子编修刘廷荣却递了一道折子上去,朝廷因此怒传申斥。刘廷荣是一个穷酸翰林,又不愿意忍受太监辱骂,想方设法只凑了200两银子,托人向宣旨太监求请。临受申斥之日,太监稍减其骂,最后骂了句“混帐滚下去”,少了“王八旦”三字,时人戏呼之为“刘半骂”。
好了,我们言归正传。
话说清末邮传部初立,尚书张百熙和侍郎唐绍仪不和,两人互递奏章攻击对方。清廷左右为难,最后只好采取不偏不倚和稀泥的态度,各打五十大板,两人均着传旨申斥。
张百熙是湖南长沙人,同治十三年(1874)的进士,先后出任过山东乡试副考官、山东学政、四川乡试正考官、日讲起居注官、国子监祭酒、江西乡试正考官、广东学政、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礼部右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工部尚书、吏部尚书、京师大学堂管学大臣、户部尚书、邮传部尚书等要职。
张百熙为官三十余年,勇于任事,敢于直谏,积极主张变法自强。
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张百熙对“主和派”李鸿章的做法颇为不满,上书弹劾李鸿章是"阳为战备,音实主和",义正严词,令人叹服。
甲午战后,中国面临被帝国主义瓜分的危险。张百熙认为康有为有非凡卓越的政治才干,必须予以重用,以经济特科荐康有为,积极支持康有为、梁启超的“废科举、办学堂”的思想。后来戊戌变法失败,张百熙因此被罢官。
1901年12月,清廷派时任吏部尚书的张百熙兼任管学大臣,专门负责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的恢复和筹建事宜。为了办好大学,张百熙十分注意延揽人才,选定直属知州"桐城派"著名领袖吴汝纶为大学堂总教习。
吴汝纶字挚甫,安徽枞阳县人,同治四年进士,授内阁中书,曾先后任曾国藩、李鸿章幕僚及深州、冀州知州,曾、李奏议,多出自他的手笔,是"曾门四大弟子"之一,有极其丰富的从政经验。
不过,张百熙更看重的是吴汝纶的办学经验。早在光绪十四年(1888年),张裕钊转任江汉书院教习,吴汝纶便向直隶总督李鸿章MAO遂自荐,辞去冀州知州,接任莲池书院山长之职。吴汝纶到院后,锐意改革,聘请英、日教师教授外文,主张改进教学方法,兴办新式学堂。
吴汝纶的主张与张百熙可谓不谋而合,但当张百熙前去延揽吴汝纶出任大学堂总教习时,吴汝纶却不愿出任。张百熙于是穿着朝服长跪不起,说:“吾为全国求人师,当为全国生徒拜请也。先生不出,如中国何!”吴汝纶这才应允。
除了力请吴汝纶出山外,张百熙还聘请阳湖古文家张筱浦任副总教习;于式枚为大学堂总办,李家驹、赵从蕃为副总办;李希圣为编书局总纂;著名翻译家严复任译书局总办,林纾任副总办;知名人士杨仁山、屠敬山、王瑶舟担任国学老师,孙治让、蔡元培担任史学教习……真可谓是名流荟萃。
1902年8月,张百熙吸取西方先进办学经验,结合我国实际请况,亲自主持拟定了一套学堂章程上奏,经清廷批准颁布执行。这部章程被称为《钦定学堂章程》,是我国第一个以政府名义规定的完整学制,为我国近代教育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但谁能想到,像张百熙这样一位为官三十余年,勇于任事,敢于直谏,屡次出任清廷要职的人,最后竟然被一个太监给骂死了?
我们前面提到,张百熙在担任邮传部尚书时与侍郎唐绍仪不和,两人均被着传旨申斥。在受申斥的前一日,唐绍仪给负责申斥的太监送了400两银子。那太监觉得唐绍仪出手够大方,很上道,于是在宣旨毕,只字不骂,只说“下去”二字。
而张百熙为官数十载,铁骨铮铮,不屑于向太监低头行贿。结果在申斥日,张百熙跪听宣旨毕,太监随即顿足大骂,什么难听骂什么,直骂得张百熙浑身发抖、面SE血SE,这才说道:“混帐王八旦滚下去。”
张百熙受了太监一通辱骂,回到家里,气郁成疾,就此与世长辞,享年6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