淞沪会战(1937年8月13日—11月12日),又称八一三战役,是抗日的第一场大型会战,也是抗日14年中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中国军队参战人数共80万(伤亡30万),日军参战人数共30万(伤亡4万)。这场战役是由中国军队率先挑起战火的,且在人数上绝对碾压日军,但为什么还会惨败呢?
1937年7月7日,日军制造卢沟桥事变,扬言3个月灭亡中国。为了有利于中国军队的长期作战,蒋介石准备发起淞沪会战,把日军由北向南的入侵方向改为由东向西,于是命令第9集团军总司令张治中在8月13日向日本驻沪海军陆战队的虹口基地发起围攻,试图将日军赶到海上,淞沪会战由此拉开。
战争爆发,中国军队对上海市区的日军发动全面进攻,同时出动空军,轰炸日海军陆战队司令部、汇山码头及海面舰艇。一开始攻击重点是日军的虹口基地,后转向公大纱厂。
淞沪会战开始时,中国军队有绝对的优势,除2个经锐师外(一个师1—2万人),还有2个装备德国火炮的重炮团以及坦克、空军助战,而当时日军在上海的海军陆战队只有3000多人,按理说应该很快就能赶走日军。但是日军依靠坚固的防御工事顽强抵抗,致使中国军队一直无法取得重大突破。而且经过数日苦战之后,蒋介石陷入了对列强(指在同一时期内瓜分世界、在世界范围内拥有殖民地的各个帝国主义强国)的幻想当中,幻想列强能干涉中日战争,并在列强的干涉下停战,进而挫败日军对华北的野心。这个幻想使得中国军队的作战有所松懈,给日军赢得了增兵的机会,此后双方都不断往上海增加兵力,两军持续机战。
10月20日,日军秘密组建第10军,准备对中国军队实行大包围;11月5日,日军第10军8万人在金山卫登陆,蒋介石因幻想列强的干涉,延误了撤退时机,等到蒋介石醒悟过来,已失去了最佳撤退时机,11月8日晚,蒋介石下令进行全面撤退,所有部队撤出上海,分两路退向南京、苏州嘉兴以西地区。由于命令仓促,指挥失控,40万左右的中国将士挤在几条公路上,被日军空军轰炸,大撤退变成了大溃逃,数十万将士在撤往南京时分散,为南京保卫战的失利埋下伏笔。11月12日,上海市长俞鸿钧发表告市民书,沉痛宣告远东第一大都市——上海沦陷。
此次战役是中国军队第一次军种(空军、海军、陆军)和诸兵种(步兵、炮兵、坦克)大规模的协同作战,但协同效果很差:步兵B坦克冲锋又不予以掩护,结果坦克被日军全部击毁;步兵失去坦克掩护后攻坚伤亡惨重,甚至出现一个营部队挤在一条街内被日军堵住街口全部击毙的悲剧。
所以,淞沪会战失败的原因有:日军防御工事坚固、蒋介石对列强抱有幻想导致指挥失当以及中国军队协同作战能力差。
不过,淞沪会战中国军队虽然失败了,但在我军殊死拼搏的奋战下,对日军的战斗力也造成了比较大的破坏,从而彻底粉碎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