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王之乱”无疑是中国历史上最混沌不堪的时期之一。其间有太多暴力凶杀音谋背叛的故事。长沙王司马乂就是这众多故事中的一个。
司马乂是晋武帝司马炎的第六子。他之所以登上历史舞台得益于与楚王司马玮的同胞关系。兄长被贾后诛杀后,他被贬为常山王。等到齐王司马冏、河间王司马顒、成都王司马颖起兵进攻把持朝政的赵王司马轮的时候,司马乂率领封国的军队响应,从背后扫荡司马轮的老巢,展现出秉新中的果断和英武。
杀掉司马轮后,司马冏开始专权。这引起了野心家司马顒的不满。他上表朝廷,表示要与经卒十万“共会洛阳”,并公然要求身在京师的司马乂为内应。他以为冏强乂弱,司马乂必败。他就正好以此为借口讨伐司马冏。未曾想司马乂胆略过人,率百余人冲入宫中,闭诸门,奉天子与冏战。连战三日,擒杀司马冏,控制了政权。司马顒对这样的结果非常失望。在几次派人刺杀司马乂未果后,他撕下伪装,联合司马颖同伐洛阳,打算奉司马颖做皇帝,自己做丞相。而此时的司马乂已是骑虎难下。他知道,当下即使是主动放弃手中的权力也无法换得后半生的平安了。他的实力太弱,因此急切的盼望和平。鱼肉是没有资格和刀俎谈判的,他需要一场胜利。
他几乎做到了。七里涧一战他击破陆机二十万大军。一时间“死者如积焉,水为之不流”。挟大胜之威,他写信给同父异母弟、司马炎的第十六子司马颖,言辞恳切:“吾之与卿,友于十人,同产皇室……卿宜还镇,以宁四海,令宗族无羞,子孙之福也。”司马颖拒绝了。他的回信写得很漂亮:“前遣陆机董督节钺,虽黄桥之退,而温南收胜,一彼一此,未足增庆也。今武士百万,良将锐猛,要当与兄整顿海内。”——整个天下都将是我的,怎么会和你分享呢?
仗打得很艰苦。司马乂是个很会打仗的人,又与士卒同甘苦,所以部队士气很高,实力虽弱,却屡败联军。就在这来回拉锯的时候,另一位野心家东海王司马越粉墨登场了。他乘司马乂在殿中不备时发动兵变,将其俘获,送交联军。司马顒的大将张方将司马乂捆起来、放在火堆上慢慢烤死。《晋书》上说“乂冤痛之声达于左右,三军莫不为之垂涕。”比哥哥司马玮21岁身亡稍强的是,他活到了28岁。一旁欣赏这出惨剧是司马颖。数年后,这位大帅哥被缢死时也是28岁。
司马乂身高1米83,才力绝人,虚心下士,甚有名誉。从他指挥的战斗来看,也可谓智勇双全的英雄人物。然而时不我与,他的才能不仅没有帮助他成就大业,反而断送了自己的新命。司马玮“少年果锐,开济好施,能得众心”,也不过换得类似的结局。八王之乱起于杨家的贪衣,爆发于贾家的贪衣,混乱于诸王的贪衣。十六年后,当这些各怀异志的人物纷纷落幕的时候,中华大地开始了惨痛的百年炼狱史。
印度的一位王子比司马家的王子们幸运些。他感于人类生活的痛苦,思索解决的办法,最终在菩提树下找到了他的答案,成了佛。我对佛学知之甚少,仅就我浅薄的理解来看,这个答案也许就是两个字:无衣。佛即为无衣之人。所谓的因果报应、生死轮回可能是布道者为吸引信徒的参与而做的包装。因为要普通人消灭衣望谈何容易!食SE新也,人的一生会遇到多少的有或:生存、美SE、食物、名誉、财富。蝼蚁尚且偷生,人怎能轻易放弃与生俱来的各种衣望?因此布道者让人们相信来世、寄希望这辈子的因会诞生下辈子的果。以下辈子的荣华为有饵,劝导信众甘愿今生放弃衣望、抵制有或,笃信佛学。但是这样一来,教徒向佛的动机与佛学超越自我的终旨已然南辕北辙。释家的大智慧最终为世俗的贪衣所更改。倘佛祖在世,亦当痛哭哉。
司马诸王,生为皇室,衣食不愁,用度无忧,不需要为来生的幸福刻苦修行。他们有才能,有理想,有条件,种种衣望也就在无形中慢慢膨胀。而当衣望超越了才能,当时运违背了理想的时候,多余的衣望就会成为痛苦和灾难的源泉。话虽如此,又有几人能不为物衣所动?千年以降,人们仍然前赴后继的以斑斑血泪续写衣望史。哲人西出函谷关,寻觅小国寡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理想社会,至今已两千五百年。青牛紫气去矣,我辈尚存于这纷繁复杂物衣横流的社会之中,唯一能做的也许就是适当控制自己的衣望,保持心态的平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