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满十年时,我遇到了职业发展瓶颈,每天早上醒来后得劝自己二十分钟左右,才蛮不请愿地去上班。自己也知道这个状态非常不好,于是静下心来进行自我诊断,结论是:这是辞职综合征的典型发作。
你的辞职综合征,多久发作
问了周围的人,每个人都有辞职综合征发作的时候。总结下来,导致该综合征发作的原因大概有以下几种:
1、 对于职场新人,最常见的原因是挣钱不够多;
2、 对于职场中层,最常见的原因是没有上升空间;
3、 对于职场高层,最常见的原因是搞不定内部政治斗争;
4、 对于职场所有阶层,最常见的共同原因是和老板不对路。
当时我给自己设计了几种治疗方案:
1、 看看在现有工作上能否做出积极的改变,让自己愿意继续干下去;
2、 开始找新工作,找到了就换地儿;
3、 离开职场,休息一段时间再说。
第三个方案是最先被否决的,原因很简单:得还房贷。
第二个方案随即也被否决,当时市场大环境很一般,尽管有不少质地不错的公司在招人,但干的活儿都是自己早已做腻了的,实在没兴趣折回去再做一遍——我很了解自己的喜好,其中一个是不断尝试新鲜事物,而不是重复自己。
最后就剩下第一个方案,也是最困难的。
这个亲身经历对我影响很大,中心思想说来很简单:在多数请况下,拍批股走人不是最佳方案,往往也不是最现实的方案,无论你怎么退,总有退无可退的时候。与其这样,还不如迎难而上。
亚伯拉罕·林肯老师早就说过:Things may come to those who wait,but only things left by those who hustle、我要加上一句:There is nothing left for those who quit、
在评估上述方案各自的可行心时,我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无论是现有的还是新的,判断一份工作是否值得去做,到底应该有哪些考虑因素?”
边想边和朋友们聊,很快就出来了一个模型,要素如下:
1、 这份工作能否让我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确保自己增值?
2、 这份工作能否让我不断扩大人脉网络,获得更多优质资源?
3、 这份工作能否让我有安全感、满足感和成就感?
4、 这份工作能否让我有足够收入确保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这个次序,是当年自己的排序,按照各因素的权重来的。
拿着这个模型向多个同学朋友征求意见,基本反馈是:“挺好挺全面,既有物质文明,也有经神文明,两手都在抓而且都很硬。”我还觉得没有足够把握,又写信问了好几个各自都有三十多年从业经验的洋大佬,基本反馈是:“该模型涵盖了技术因素(Know-How)和人脉因素(Know-Who),还有工作与生活的平衡(Work-Life Balance),很齐全。”这样总算放心。
这个模型我一直用到现在。
不同职业阶段,不同应对方法
不同人在职业发展的不同阶段,上述各因素的权重和排序应该是不同的。比如刚出校门,有稳定经济收入、不必啃老就能养活自己,对多数人来说可能是最重要的,因此一份工作钱多钱少是择业的最重要标准。工作了一段时间,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后,多数人会想着如何提高自己,改善职场际遇——钱多钱少依然还会是重要因素,但其他因素的权重会比初出茅庐时有很大上升。到了C什么O级别,大约会意识到个人所需所耗终归有限,钱成了符号,择业目标调整为能给公司、业界、社会做什么贡献,留下什么样的名声,要比挣了多少钱还重要——最起码你得这样对外宣称才算符合身份地位。再往上,大概就可以Cosplay天使投资人玩玩了,或者干脆退休,享受人生去也——当不当干爹,您请便。
有朋友问:“你这个模型里怎么没提到老板这么关键的因素?”我答:“自古以来,老板就是一份工作无可辩驳、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上述模型里各要素已经涵盖老板因素。但鉴于此因素确实重要且极富特SE,你完全可以拿老板为维度问自己以下问题:
1、 你老板能不断指导或支持你,让你在技术上持续提高吗?
2、 你老板能为你在公司内外扩大人脉、提高职场曝光率吗?
3、 你跟着老板干,有安全感、满足感和成就感吗?
4、 在钱方面,你老板能否做到不亏待你、赏罚分明、公正公平?
至此,你可以看到,职业发展路线图的初始坐标已经确定。
1、 认清你自己的喜好与能力;
2、 认清你所处的时代与大环境;
3、 认清你所思所想所图所惧;
4、 不要指望能改变别人,不要轻言退却,改变自己,提高自己,与他人友好相处,是职场进阶最现实的路线。
机会只垂青于有准备之人。你比别人更早找到上述初始坐标,就意味着你没输在起跑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