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颈糜烂”是困扰很多女新的一个常见请况。在我国,“宫颈糜烂”以前一直被定义为一种疾病,有标准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2008年第7版《妇产科学》取消了“宫颈糜烂”病名,以“宫颈柱状上皮异位”生理现象取代。但目前仍然有一些医师在诊断并治疗“宫颈糜烂”。我们在这里对其作一介绍,期望大家正确认识“宫颈糜烂”。
为什么宫颈会有“糜烂”?
宫颈有两种不同类型的细胞,靠近音道内的是鳞状上皮细胞,靠近宫颈管的是柱状上皮细胞,两种上皮在外观上表现是不同的。柱状上皮细胞和鳞状上皮细胞之间有一个动态的平衡区域,这个区域在医学上被命名为“鳞柱交界区”,也是宫颈癌的好发区域。鳞柱交界区容易受雌机素的影响。女新在青春期之前,卵巢功能没有完善,雌机素低下,柱状上皮就靠内侧些,到了来月经以后,柱状上皮就受雌机素的影响,更多地朝外侧发展,
因此就有更多的类似“糜烂”一样的柱状上皮在宫颈口在检查的时候被发现。绝经以后,女新雌机素水平下降,柱状上皮又开始退回宫颈管内,这时检查“糜烂”也就看不见了。附图是妇科检查时所见到的宫颈外观,其中图1为柱状上皮位于宫颈管内的宫颈外观,图2中央看起来象是“糜烂”的宫颈的部分,就是柱状上皮覆盖了以后的外观,而外侧相对比较光滑的宫颈,则是鳞状上皮细胞覆盖的宫颈的部位。
宫颈糜烂有哪些类型
1、单纯型糜烂
多见于炎症初期,宫颈表面柱状上皮生长减慢,糜烂面被较正常的单层柱状上皮所覆盖,表皮比较平坦光滑,可见潮红。
2、颗粒型糜烂
炎症持续存在可出现颗粒型宫颈糜烂。由于此时宫颈上皮生长速度快,并向间质生长,使子宫颈上皮过度增生,扩张而成。糜烂面可见凹凸不平,肉眼观其表面呈细小颗粒状,所以称之为颗粒型宫颈糜烂。
3、Ru头型糜烂
如腺上皮及间质增生显着,凹凸不平现象更加明显,呈Ru头状故称为Ru头状宫颈糜烂,由于间质增生,可形成许多较深的间隙。音道镜下可见一些不规则的隆起或凹陷,也有一些凹陷呈脑回样排列。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3种类型的宫颈糜烂可单独出现,也可交错共存。由于宫颈糜烂会给女新带来较大的危害,因此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十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