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广州6月20日电 题:广深高速:见证“双子星”崛起
新华社记者田建川、李悦
粤港澳大湾区内,广州和深圳“双子星”璀璨闪耀。
完善的“海陆空”综合立体交通网,连通着这两座超大城市。大湾区城市群正加速形成“1小时经济圈”。
广深高速太平立交(4月15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李嘉乐 摄
很难想象,20多年前,广州到深圳的公路干线只有一条107国道,开车要大半天时间。这种请形,结束于1997年7月1日——这一天,广深高速建成通车。
地处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地带的广深高速,见证着“双子星”的崛起,也是连接广州、东莞、深圳、香港的“黄金通道”。
这是国内第一条由粤港合作投资建设的高速公路,全线122.8公里,被称为“中国最繁忙高速公路”。
20世纪80年代,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广东省“三来一补”企业蓬勃发展,交通运输量陡增。但当时珠三角交通基础设施薄弱,公路等级低,堵车现象突出。
成立于1978年的太平手袋厂是我国第一家来料加工企业,位于东莞虎门镇。“当时,原材料运输很头疼,从深圳口岸运到东莞要七八个小时。”太平手袋厂陈列馆馆长黄良仁说。
广州和深圳两地经济的快速发展亟需打通“任督二脉”,广深高速应运而生。
广深高速开通后,从广州到深圳皇岗口岸,只需要1.5小时,彻底改变了广深之间“常堵塞、路程长、耗时多”的状况。广深高速,成了当地招商引资的“名片”。
这条高速途经中国制造业重镇,沿线厂房林立、物流园区密布。通过广深高速公路,基本实现了半天时间对珠三角地区的物流全覆盖,对促进粤港两地经济快速发展、改变内地投资环境发挥了重要作用。据了解,2020年,这条高速公路日均车流量已达65万车次。
沿着广深高速的走向,还有一条看不见的“高速公路”——广深科技创新走廊。从制造业到科技创新,广深高速,见证着两座城市的产业升级迭代和跨越式发展。
广州天河科技园是粤港澳大湾区软件产业策源地,园区现聚集科技企业2000多家,培育出了一批“独角兽”企业,成为初创型科技企业的孵化器。
专注于农业无人机研发制造的广州极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龚槚钦说,其公司研发中心在广州,制造基地在东莞,依托粤港澳大湾区强大的制造能力和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网络,可以迅速构建起自身的供应链和物流系统。
深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统计显示,2020年,深圳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总量从2015年的4700多家增加到18000多家,战略新新兴产业增加值突破1万亿元,已发展成为我国高科技新兴产业的标杆城市。
与经济和社会高速发展相适应,如今,连通广深两地的快速交通已密布成网。除了广深高速,还有广深沿江高速、珠三角环线高速、南沙大桥等公路通道和广深铁路、广深港高铁、穗莞深城际等铁路通道。其中,广深铁路实现“公交化”运营,广深港高铁则实现了广深两地30分钟互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