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天的《倔强》,是孙杨近期喜欢哼唱的曲目。“当我的世界不一样,那就让我不一样,坚持对我就是以刚克刚。”歌词中执拗和个性化的表达,如此适合此时此刻孙杨的心境。
自2012年奥运会懵懂中走上世界巨星之路后,“孙杨上头条”似乎成为体育圈的一种常态。只不过和赛场上劈波斩浪泳者无敌的硬派表现相比,孙杨在赛场外的争议似乎更盛一些——一桩桩猝不及防的事件,很容易让公众和那个少不更事的叛逆少年的标签画上等号。
而这种标签一旦形成,便具有一种破坏性的思维定势:你很委屈,你是误伤,你可以改正,你很努力,但你需要取得好成绩,否则,WHO CARE?
2016年的孙杨,就这样被裹挟着抛向了由道德审判聚集的聚光灯前:一方面,公众对金牌的留恋,对欧美统治领域的崇拜,全部汇集成对他运动成绩的殷殷期待;另一方面,在澳洲集训时右脚第五跖骨的意外骨折,让他的当年的奥运之行打上了一个重重的问号。而由于赶训练工期(骨折后11天,孙杨就坐着轮椅来到泳池边、单脚跳下水),他的右脚第四跖骨随后也出现了疲劳性骨折,一段时间的单腿训练又让左膝盖软骨退化。这些元素的综合,导致他在里约奥运会首战400米自由泳(他的主项)上,以0.13秒落后霍顿遗憾摘银。
从体育和病理学意义而言,能在肉体和精神的双重煎熬(霍顿在比赛前后对孙杨进行了一系列的攻击)之后摘取这块银牌,算得上是孙杨体育精神的胜利。但在卫冕400米自由泳失败当晚,孙杨在给很多人的短信中如此开头:对不起,让大家失望了!对于接下来的项目,他干脆直接地说:如果再输,就好比天塌下来。就是死,我也要死在200米上!
孙杨本不该如此不给自己后路,因为他已经完全了个体能够承受的极限:对于团队来说,小心翼翼地排查他进行比赛的所有进去线路,避免滑行或者凹凸不平的情况(否则可能导致他再次骨折),比孙杨取得好成绩更重要;对于医生、教练来说,避免王濛、赵蕊蕊式悲剧重演,比单纯的成绩更重要;而对于整个代表团来说,带着封闭上场的孙杨已经提前完成自己的任务,面对凶残的对手,在自己的副项,不输得难看就是最好。
但感谢孙杨的倔强,让我们在那一刻捕捉到了他性格中的强悍、小宇宙的无限潜能。那是一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呐喊,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果决,以及超越人体极限的倔强。至今,很多人可以云淡风轻地复盘200米自由泳决赛中最后50米的加速、逆转夺冠的桥段,但很少人知道被他定义为“救赎之旅”背后的惊心动魄。而在人们从数字上累计中国代表团的奖牌数量时,更少人会知道,他的200米自由泳金牌对于中国游泳的特殊意义——在实现200米、400米和1500米的全满贯(还算上世界锦标赛上的800米冠军)上,他已经将自己的名字刻在了世界游泳历史的TOP3了。这可是无数中国体育人魂牵梦萦难以企及的高度。
孙杨似乎永远在刷新人们的认知。在里约奥运会这个酣畅淋漓的转折点,进入到2017年后,人们发现了孙杨更多的改变发生:他出现在《真正男子汉》《我们十七岁》《触不到的TA》 等真人秀中、更新着人们对运动员群体的认知,他是大大小小颁奖场合的主角,大小公益活动的焦点。哦,对了,刚刚过25岁生日的他,还被称为“孙队长”。
这是属于孙杨的成长故事。如果说上半年的孙杨,要用天才、意气风发和叛逆来形容,那么下半场的他,诠释地更多的,是成熟、创新、睿智和敢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