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兽》IMAX横版海报
搜狐娱乐独家专稿 小麦/文 好莱坞大片在海外比在没被卖得好的情况并不少见,甚至大部分暑期大片都是如此。然而像《魔兽》这样在中国五天逼近十亿人民币票房(1.6亿美元),却在北美只获得2400万美元,相差如此之大的情况却相当罕见。这差距不禁让人感叹:《魔兽》是为中国观众独家订制的吗?
据Boxofficemojo网站统计,《魔兽》电影本周末入账2436万美金,比预期的还要低。而《招魂2》上映影院数不如《魔兽》多,却获得超过4000万美元的票房。《魔兽》口碑在北美也扑街, “烂番茄”影评网上的新鲜度也仅为18%,是目前暑期大片中评价最低的一个。而让美国媒体吃惊的是,这样一部典型的暑期失败之作却在中国大爆,纷纷打出 “评论界不爱《魔兽》,但中国爱!”的标题。
《综艺》杂志与《福布斯》杂志均认为,《魔兽》单靠北美票房绝对血本无归,但中国拯救了这部电影。而他们觉得主要有两个原因:《魔兽》在北美游戏玩家心中已过气,影片迟迟未拍错过了最佳时期,相反,《魔兽》在中国拥有大量游戏粉;同时,制作公司传奇影业如今归于万达旗下,多家中国公司参与投资,让影片在中国从引进到排片都顺风顺水。
很多中国影迷称,去看本片并不在意评价,主要是为了情怀,为了纪念自己的青春。“情怀”在哪里其实都管用,这与美国观众去年年底纷纷涌入影院看《星战7》是一个道理。而《星战》因从70年代开始就在美国流行,但那时中国市场尚未向好莱坞敞开,错过了进入中国的机会,因此并未能在中国产生像80年代以动画、游戏方式进入中国的《变形金刚》、《忍者神龟》、《魔兽争霸》那样深入人心。
此前的《街头霸王》、《古墓丽影》、《生化危机》等游戏改编电影,大部分都口碑不佳,让观众审美疲劳,因此导致很多美国观众提起游戏改编电影,都会有一种“一定是烂片”的想法。这类电影缺陷都相似:故事不如小说改编电影那样有深度,人物设定简单、大量依赖视觉特效,因受到游戏限制而缺乏创意。小说搬上银幕则不同,不仅故事底蕴厚实,视觉上发挥创意的空间也很大。久而久之,也让游戏改编电影在美国观众失去信心。电影看得太多的美国人民,对于这类标榜视觉特效、大场面的影片已逐渐审美疲劳。如果不是有打动人心的角色,又或是有技术上的突破、是牵动人心的故事,很难引起他们的兴趣。
此外,媒体“口碑”影响在中美两地差异也是原因之一。本周末北美三部新上映影片中,《招魂2》在烂番茄新鲜度75%,是三部中最好的。本来就是根据真实闹鬼事件改变,这下更是提起了很多观众的兴趣。在长久的观影历史下,美国观众普遍认为影评人的评分还是有一定公信力的。另一方面,北美影院里,特别是暑期有很多片在上映,暑期档是北美电影市场最红火的时期,《魔兽》与《招魂2》和《惊天魔盗团2》同期上映,并要与前周的其他大片抢票房。在如此拥挤的情形下,媒体口碑成为了观众选片的一个关键标准。
除了媒体评论外,社交网络营销是目前最奏效最省钱的电影营销手段。近日,中国的观众打开朋友圈都是《魔兽》的讨论,很难不让人对影片产生兴趣。这在任何地方都如此,去年《星战7》上映时,脸书上很多人都换了“星战”主题图片处理器制作出的头像,那些有机会提前看或买到首映票的观众,都会发社交网络,引发全民热潮。然而,《魔兽》在美国人的社交平台上远没有产生这样的效应。最近一周,在美国社交网络上谈论《招魂2》的远比《魔兽》多,这也直接体现在观影人数上。当笔者在周末走进美国影院时,看到排队的都是看《招魂2》的,而且大都是三五成群的年轻人,而他们原本应该是《魔兽》的受众群。
与中国公司对《魔兽》的大力宣传相反,在美国,《魔兽》的营销力度与中等成本影片相似。除了电视预告片和海报板外,只是在记者会上展示了片中的服装和盔甲。而首映式规模也不大,红地毯长度甚至不及很多漫威电影的一半长。这主要与影片缺乏大明星有关,吸引到的媒体关注度并不高。
对于电影制作和发行方来说,究竟为何《魔兽》在美国受冷并不重要,能赚到钱就好。以本片在中国的强势表现最终捞回成本不是不可能。因此有些人说“中国观众拯救了这部电影”一点不夸张。
北美本周票房Top5(6月12日) 单位:美元
排名 片名 周末票房
1 《招魂2》 4025万
2 《魔兽》 2456万
3 《惊天魔盗团2》 2302万
4 《忍者神龟2》 1480万
5 《X战警:天启》 100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