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刊发“浏览器主页劫持”报道以来,许多读者网民踊跃来信来电,反映自己遭遇网络侵权的经历,为治理“浏览器主页劫持”和“手机APP劫持”献计献策,期待有关部门行动起来,还网民一个干净、友好的网络环境。
网络侵权危害不容小觑
人民日报关于“浏览器主页劫持”现象的连续报道,做得非常好。我因为“浏览器主页劫持”和“手机APP劫持”,有过多次电脑重装系统、手机刷机重装的惨痛经历,导致电脑和手机中的很多有用数据损失,苦不堪言。这些网站不是凭借创新开展正当竞争,而是靠着搞一些广告联盟做推广网站、推广APP和网络广告去求生存,就会引发为了广告费、只要给钱就发广告的恶新竞争,继而导致网民被骗、被坑。这会引发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给网络安全和金融安全带来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读者王春阳
“浏览器主页劫持”不是新鲜事,至今大家仍司空见惯。但就是这样的小事请,给网民带来不小的麻烦,不仅上网体验差,还担心会中木马病毒。一些公司打“擦边球”,未经允许收集网民的各种个人数据作为广告推送的依据,一些互联网企业之间还因为争夺网民数据资源“打架”。这种现象已经持续很久了,迫切需要彻底整治一下,让网民放心。
——程序员孙先生
看到贵报刊发的《2345网址导航回应“浏览器主页劫持”》,感觉真是无语:他们把责任全推给渠道推广,不反思自身存在的问题,不光“贼喊捉贼”,还倒打一耙。
——网民吴有廉
监管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
在工作中,我们接触了不少“浏览器主页劫持”等恶意行为,有些还与有头有脸的大厂商相关。期待相关管理部门加大对侵犯网民权益行为的监管力度,通过点名通报的方式来约束“浏览器主页劫持”等行为,净化网络生态。
——火绒工程师李女士
一些互联网企业抓住法律的漏洞,专做一些破坏用户权益、维护自身利益的事。但往往一家这么干了,其他竞争者看到后也这么做,甚至抱着法不责众的心态,久而久之,行业生态就坏了,陷入了恶新竞争的怪圈中,吃亏的只有广大人民群众。因此,必须严厉惩治那些钻空子的从业者,切实履行职责。
——网民盼净
在呼吁互联网企业、平台自觉尊重技术轮理、履行好社会责任的同时,也希望主管部门进一步完善监督举报机制,畅通用户投诉渠道,加强监督曝光力度,还网民一个干净的上网环境。
——浙江省龙游县读者欧阳锡龙
治理“浏览器主页劫持”不能只寄希望于行业自律,他们赚的就是这笔互联网漏洞的钱,怎么可能将如此庞大的“劫持费”拱手相让?该由哪个“唐僧”给“主页劫持”念念紧箍咒?到底何时开念,念的效果如何,网民们不妨拭目以待。
——青岛市民李振忠
用法律手段保护网民权益
人民日报报道所说的网络技术侵权,在互联网上并不鲜见,但一直以来没有很好的办法根治。很多企业即使被告上法庭,所受的惩罚相比他们获得的利益来说仍然太轻,这也是这类现象屡禁不止的一个原因。希望通过这次人民日报的追踪报道和全社会的响应,能让网络世界变得更加安全和谐。
——北京某专利事务所合伙人张先生
互联网企业应该为网民提供更好的服务,而不能侵犯网民的权益。希望有关部门完善互联网领域的相关竞争规则,为互联网企业之间的竞争提供指引,划定红线,加大对类似“浏览器主页劫持”等互联网违法违规行为的执法力度,明确互联网行业竞争的行为底线、秩序规范,对行业起到示范作用。
——法律专家王先生
提高个人防护技能
主页劫持的技术有很多,一般都与黑客攻击有关,比如通过“钓鱼”网站或者流氓软件对受害用户进行攻击。主页劫持使用的技术非常多,包括嵌入恶意的浏览器前端代码、利用被访问网站自身漏洞进行跨站脚本攻击,甚至可以通过劫持DNS域名进行主页劫持,目前还没有技术手段可以完全根治。
具体技术上的防范方法有以下几种:一是在软件或者网站发布前进行严格的代码审计,代码审计分析可能潜在的漏洞;二是对软件与网站进行渗偷测试,减少被攻击的风险,但与代码审计不同的是,渗偷分析在一个模拟的环境中模拟可能的黑客攻击行为,或者让第三方人员在各种条件下试图攻击一个网站或软件,这两点主要是针对网站和软件开发者来说的,但是如果有些流氓软件自身就有意识地进行劫持,那就需要一定的监管措施了。对于用户而言,主要还是安装防火墙和杀毒软件,提高自己的安全意识,不要随便点开不明网站、安装不明软件。
——中科院计算机技术研究所副研究员黄群
(记者刘诗瑶、喻思南、谷业凯、吴月辉、冯华、余建斌、赵永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