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里生长,从这里走出来的农民企业家张海云现在依旧会经常来村子里转转,摘蔬菜大棚里的西红柿和黄瓜,和老乡们闲话几句家常。第七届瓦房川民俗文化艺术节启幕之后,他忙着打理相关的工作,今年有剧团主动要求前来表演助阵,这让张海云感到高兴,从举办第一届节会开始,他想把其打造成蔡家沟村乃至榆中县的文化品牌活动。
修路、办厂、带领乡亲致富。张海云看着这个曾经十年九旱、交通闭塞的小村庄一天天在发生着变化。他创办的企业吸纳了大量蔡家沟村的富余劳动力,他动员乡亲开展土地流转,发展现代化种植、养殖业,为他们提供“家门口”的工作机会。
年过六旬的张自芳在张海云建造的大棚中负责部分蔬菜种植的工作,并兼顾着文化广场的绿化维护等。他笑称自己实现了走路十五分钟上下班的梦想,年纪渐长之后,他不愿意离家太远去讨生活。“现在和城里人一样,每天有班上,有工资拿,也有公园逛。”这样的生活让他觉得满足。
仅仅高中毕业的张海云爱读书看报,他会仔细地研究当下国家、省市、县区关于经济发展新出台的各类政策方针。他的企业发展,会严格遵照政策的要求,多年的学习让他明白,人的思想意识的提高,往往比物质生活的富足更重要。
“我也常常在想,仅仅是帮助乡亲们TUO贫致富,这样到底够不够,还能做些什么?”张海云开始意识到,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这个长期闭塞的村庄已经让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本能地去排斥很多新鲜的思想和做法,比如,他们会在冬天农闲的时候聚集在一起闲聊、打麻将,他们会因为家里的年轻人喜爱跳舞唱歌而觉得很“丢人”。
长期的封闭让他们习惯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他们宁愿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不愿意将眼光放到村外,走出去迎接更多的机会和挑战,以此来改变自己的生活。这一切促使张海云开始着手去改变村民的这种意识,去创造更多的机会让这个村庄和外界真正地“接轨”。
张海云通过整理发掘了本地独有的文化资源,他开始着手创立首届蔡家沟村瓦房川民俗文化艺术节,让这个几十年没有唱过大戏的地方开始锣鼓喧天,让农闲时的村民可以有自己的娱乐生活,并且逐渐地接受和参与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