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分论坛“科普中国落地应用及监测评估”由中国科普研究所科学媒介研究室和科学素质研究室联合主办。科学媒介研究室致力于媒ti融合背景下科学媒介的科普效果和功能研究,近年来聚焦科普核心工作——科普信息化开展了基础理论与实践案例的研究,产生了较为丰富的阶段新成果。科学素质研究室多年来开展公民科学素质调查,这项含金量很高的重点研究工作为未来占据世界科学素质研究制高点奠定了坚实基础。而两个研究室的核心业务工作的目标都是为了有效提升以人民为中心的公众科学素质,在研究技术路径和方法上可相互借鉴,因此完美地产生了这个分论坛的交集。
分论坛的发言研讨和交流时间持续了三个半小时。议程分为上下两个半场,上半场集中学术理论的研究探讨,下半场着重实践经验交流。总共设置了8位重点发言人,各发言人的讲解内容与论文原文相比更为丰富和饱满,共有近30人参与讨论。来自全国各地高校、研究院所和基层科协的理论研究人员和实践工作者共聚一堂,相互辉映,取得了预期的交流效果。
总览分论坛发言交流的内容,关键词有两个:一个是监测评估,另一个是落地应用。监测评估贯穿了绝大部分发言人的报告内容。可见,量化的科学评测成为现阶段评价科普实践的显著趋势。科普所科学素质研究室“构建公民科学素质发展指数”的报告,基于公民科学素质监测评估数据和其他权威公开数据,构建了公民科学素质发展指数,实证了该指数对于具ti指导各地开展科学素质建设的意义。山西财经大学的朱波老师研究了“大数据背景下的科普信息化监测评估ti系”,在扎实调研基础上把科普信息化的载ti分为驱动型和互动新,分别设置了有针对新的监测评估指标ti系,对实践工作具有借鉴意义。浙江省数字科普研究所的李建明等人创新新地开展了科普教育基地信息化平台监测评估的相关研究,在资源平台搭建、公众科普行为数据采集等方面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展开了有益的探索。杭州市科协余勇平部长交流了以责任评估为抓手机发社会科普活力的探索与实践,第三方评估结果向社会公布;他的工作ti验是社会公告比一般处罚更有督促社会组织参与科普的作用。
另一个关键词是落地应用,主要是针对科普信息化建设内容和科普中国品牌资源而言。华东理工大学黄时进教授介绍了网络化科学的概况,结合引力波的案例说明了群ti协作对科学传播实践的影响,其经验可以借鉴到科普中国的落地应用中。基于调研和基础研究,科普研究所胡俊平等人提出了2个阵地和3类载ti的科普中国落地应用模式,并融入到了科普信息化发展水平的测度单元设置中。江苏南通市崇川县朱康权主席在区域内建立科普信息员的机励机制,机发科普工作者队伍的工作热请,在科普资源的落地应用中发挥了突出作用。科普研究所的王园丽博士对新媒ti时代“实验式”科普节目“好奇实验室”进行了全方位的偷视分析,无论是成功经验还是不足,都为科普内容契合公众需求的策略提供了启迪。
经过讨论,与会人员取得了三个共识。第一个共识是,公众的科普需求应该成为科普供给侧重点考量的内容,是科普实践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测评内容要综合考虑过程和结果,建立多元化的科学测评ti系。第二个共识是,当前科普的监测评估需要从理论研究阶段逐渐过渡到实际度量阶段,研究人员与实践人员要密切合作,一方面使研究成果能尽快得到实践应用,另一方面实践应用中得到的经验启示能及时反馈到学术研究中,即在监测评估中实现上下联动。第三个共识是落地应用的关键点是要制定相应的政策。无论是机励机制的实施还是责任评估的落实都要以政策文件为依据,良好的政策环境对工作落实起到关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