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齐尼第一次为边防官兵当向导是在2008年。“2005年,父亲心脏不好,带着要给官兵当向导。”他说:“2008年,父亲把我带上,一起和边防官兵巡边,我知道这是他在做最后的交接。”
拉齐尼的父亲巴亚克也是从他的父亲凯迪拜克手中接过“巡边棒”的,那时是1986年。早在1949年12月,红其拉甫边防连刚刚组建,凯迪拜克自荐成为边防连第一位“牦牛向导”。
巴亚克告诉中新社记者,那时巡边往返一次最长时间要用3个月。“在巡边的路上,父亲、妻子、母亲先后因病离开我,我出发前,他们都让我不要顾虑担心。”
海拔5000多米的山沟里,白天太阳出来很热,到了晚上又很冷,感冒发烧是常事。山沟崎岖难行,行进中险请不断。
每次巡边,都是拉齐尼牵着牦牛,走在前面。一次,拖后的牦牛自行上山踩塌了石头,大石从山上滚落,“战士看到危险把我拉过来,救了我的命。”拉齐尼说,一次他的鞋底磨烂了,连长把鞋TUO下,让他穿,说“我没事,你穿吧。”
在三代人巡边路上,10头牦牛奉献了生命。拉齐尼记忆中最铭心刻骨的一次是,牦牛踩在水中的石缝里,腿拔不出来,用力过猛,腰断了。这位“战士”已不能继续同行,他和官兵们为它心痛,在心里悼念它。“每次路过这条河边,都悼念它。”
每次巡边,只带三样东西:水泥、油漆和馕。馕在路上是干粮,水在山沟里随处都是。到了界碑,他们要用水泥修补损坏的地方,用油漆刷新,还要描字。“在界碑前,我们都敬礼、宣誓。”
现在,拉齐尼有13头牦牛,6头公牛留下来用作巡边,7头母牛供家人喝牛乃。去年住进了当地政府统一建设的80平房米的安居富民房,只交了1万元人民币。巴亚克说:“巡边守边我的责任,会继续走下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