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如此,但岳桦对这样商业化的草作却忧心忡忡。
岳桦说,国内萤火虫商展消费形成于2008年前后,2015年开始呈现爆发式增长并持续到今,商家常以“科普”、“人工培育”的幌子蒙骗公众消费,这俨然已经成了他们的“套路”,因萤火虫对环境要求高、且存活率低、培育成本大,人工培育每只萤火虫的成本在20元以上,而野外捕抓收购成本最高也就1元,用于商业活动的萤火虫几乎全部来自野外捕抓。
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研所副所长罗爱东告诉云南网(微信公号:yunnancn),虽然西双版纳适宜养殖,但目前境内还没有听说建有养殖或培育萤火虫的基地。
“经过我们多年的调查,用于商业活动的萤火虫几乎全部来自野外捕抓。”岳桦说,部分公众意识开始觉醒并自觉抵制此类活动,商家为使活动看着更加“合理”,让公众重新接受这类消费形式,宣称展出萤火虫已经完成交配,商业活动是合理利用其“生命周期”,但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专门研究萤火虫的专家也分不清到底哪些萤火虫已经完成交配。
据武汉守望萤火虫研究中心2014~2016年连续三年的《中国萤火虫活ti买卖调查报告》显示,在2016年,云南西双版纳是野外萤火虫捕捉的四大集中地之一,与2015年和2014年的调查结果基本一致。岳桦还发现,云南景洪也很严重。
在“活ti萤火虫捕捉-收购-线上交易-线下大量批发配送-景区或公园内萤火虫放飞”产业链的促使下,云南的萤火虫迎来一场生死浩劫,生物多样新的“动植物王国”成了捕捉的“重灾区”。
云南有60多种萤火虫占全国种类一半以上
2002年开始,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博士李学燕开始研究萤火虫,这种可爱的小经灵已经和她相伴了十多年。她认为,对我国萤火虫的研究特别是种类的调查还不系统,目前全世界萤火虫已知有2000多种,但是中国已报道的只有120多种,很多种类是基于西方的学者零散采回去发表的物种。 按照中国昆虫种类世界总数的10%计,中国的萤火虫种类应有200种以上。
云南是中国生物多样新最丰富和最独特的地区,拥有全国95%以上的生态系统类型和50%以上的动植物种类,被誉为“动植物王国”和“生物基因宝库”,同时也是萤火虫王国。
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董志巍 摄
李学燕目前在国内收集到的萤火虫标本中,云南境内掌握的种类约60多种,而这个数量已达到了全国种类的一半以上。根据她的采集和研究经验,不同的季节或同一季节的不同区域都分布有不同的萤火虫种类,因此,随着调查的更加深入,她认为云南的种类应该还不止这个数。
云南从春季到冬季都有不同种类的萤火虫出现,刷新了众人潜意识脑海里夏天才有的认知。即使是同一个地方,也都可能存在不同的种类,从高海拔到低海拔都有分布,整个云南生物资源十分丰富。“所有研究昆虫的学者,都喜欢往云南这边做调查和采集。”李学燕说。
在云南,农田耕地、森林等各种环境下都可能有,其中,在城市里也发现了一种不怕光的种类,只有求偶时它的发光器官才会闪亮。
李学燕曾在海拔3700米的云南香格里拉也发现了萤火虫的踪迹,西藏林芝亦如此。随着其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来的种类将被陆续揭开神秘“面纱”。
然而,谁都没有想到,有一天,萤火虫会成为一种商业买卖,让它们一天天走向灭绝。
李学燕和萤火虫生态在线志愿者天天都在工作地,他们的工作就是同萤火虫栖息环境破坏的速度赛跑。
而这一场赛跑,对他们而言是艰难的,同时也是一种前所未有的一种挑战。
“不排除萤火虫有灭绝的可能”
曾让无数人潸然泪下的日本动画作品《萤火虫之墓》中,可爱的“小节子”为死去的萤火虫挖坟墓和其哥哥对话的镜头,触动了观众心底最柔软的部分,同时也偷露出,当时的农村环境中,萤火虫这一生物随处可见,但生命周期也短暂。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人们蓦然发现,身边的萤火虫骤减,几乎从大家的视线中消失,农村的萤火虫栖息地也正在受多种因素的干扰和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