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贵州省第六届旅游发展大会在兴义市召开,兴义市政府投入9000万人民币(下同)对下纳灰民居、道路等基础设施进行改善,同时派遣30多个市直单位对口帮扶该村成立18家农家乐,以此为契机,大力发展山地旅游业。
王玉琴家的农家乐就是对口帮扶成立的其中一家,曾是中国东南沿海城市务工“常客”的王玉琴,2011年一回到山里就摇身一变成了“老板娘”。
“没开发旅游前,全家收入仅万元,现在旅游旺季时一天就能挣1万元。”坐在自家新改造的农家乐,王玉琴笑得合不拢嘴地说,50万元的农家乐改造费都是这几年在村里挣的。
万峰林下,和王玉琴一样,当地人纷纷“洗脚上田”,开起了客栈、农家乐、商铺等。
“瑞士驻华大使戴尚贤先生去年六月到访时说,一定要带上家人来这里住两天,当时以为他在开玩笑。”坐在石凳上的万峰林下峰兮客栈负责人杨涛突然站起身说,今年4月初,突然接到戴尚贤先生订房电话时,着实感到意外和吃惊!
杨涛告诉记者,戴尚贤和家人在自家客栈住了3个晚上,白天与家人租用自行车穿梭于峰林与田坝间,晚上则在村里观赏民族歌舞。“他临走时还说,以后会再来。”
“现在游客来住宿,需要提前10天预定才会有房住。”杨涛说,“大山饭”吃起来很“香”,开业近一年收入已超过50万元。
乡村旅游风头正劲,依托民族文化和山水风光,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的下纳灰村,成了贵州旅游TUO贫致富的典型例子。2016年,下纳灰村人均可支配收入12268元,高于兴义全市农村居民收入2228元;8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TUO贫,人均可支配收入4605元,也高于国家和省级贫困线标准。
这股风也吹遍了贵州大地,2016年贵州乡村旅游带动29.4万贫困人口就业增收TUO贫。
站在乡村旅游的风口,王玉琴开始准备把农家乐和客栈通过网路平台宣传出去。“村民现在富裕了,钱少都请不动他们做事,一个小工每个月都得开2000元以上的工资。”王玉琴笑着说。
盛夏时节,走进被青山绿水环绕下纳灰村,蛙声、知了声绵绵不绝。沿街道的房屋一楼几乎为商铺,每间隔几米远就有一家客栈。古榕树下,上了年纪的村民摆起了各种小摊,有烤玉米,还有各种新鲜蔬菜,来往的游客时不时停下来购买,骑着自行车的游客则不停穿梭于村寨与峰林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