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早上6点前,第一班地铁停靠站台,带着乘客开始新的一天。它看上去和昨天一样,运行平稳、按时到达。但很少有人知道,这恒久不变的稳定背后是“地铁医生”们每夜从不间断的检修。卢红斌就是一名年轻的地铁老医生,2012年至今,他带领班组员工完成了总计一万多列次的车辆检修工作。
5年为超过一万列次车辆做ti检
本报记者张希为 通讯员曾斯 黄彦
“主刀”2号线列车“架修手术”
昨天上午10点,在武汉地铁常青车辆段,一列2号线“梅花红”列车被“大卸八块”:“底盘”被拆下,车厢一节节分解开,车门也被卸下,车ti静静地架在维修车间的轨道上。卢红斌和另外3个同事跪在车底下,一边“瞄准”,一边指挥开叉车的同事前后左右移动,将一个“铁箱子”送到车底下。
卢红斌介绍,他们正在进行“架修”。所谓“架修”,其实就是对车辆重要部件进行分解、清洗、检查、探伤、修理,进行全面检测、调试及试验。
“车辆一旦运营6年或运行公里数达60万公里就要架修,达到120万公里则要大修。”卢红斌说,这台车号为B24的列车运行里程已经接近60万公里,是2号线第一台进行“架修手术”的车辆。接下来2号线一期上线的33列车都要陆续到这里架修,为此他们成立了3个班组,专门给车辆“看病”。他带领的制动班组有12个人,负责检修制动系统。
分解转向架、拆卸车钩、拆掉贯通道、拆车门,从去年12月26日开始,十多天来他们所做的事请就是把部件拆下来,该送厂家返修的返修,该检查的检查,该替换的替换。因为这是他带领的班组头一回经手大规模“拆车”,费了不少经力。
“光这个空气压缩机我们就拆了一天。”卢红斌指着“铁箱子”说。原来,这个重达350公斤的箱子是这列车的空气压缩机,是列车的“刹车”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天前拆下来检修,现在要原样装上去。
这个活儿的经细程度堪比举着杠铃穿针。箱子由4颗螺丝固定在车底,必须把它先举起来,对准4个“扣眼”后再拧上螺丝。箱子太沉,只能用叉车移动,还不能碰到旁边密密麻麻的配件。
“地铁夜班医生”通宵上班
在组建2号线架修班组以前,卢红斌负责给2号线列检,相当于是“地铁夜班医生”。当每天晚上10点半地铁收班后,他们的工作就开始了。
卢红斌说,漫漫长夜对于他们来说一点也不长,时间还非常紧迫。“晚上10点半开始有车回来,一般11点半所有的车都会回来,我们要赶在凌晨3点半之前完成所有列车的检修工作,时间很紧迫。”因为司机要在4点上车做最后的功能测试,保证首班车在5点30分等候开班。
2012年至今,他带领班组员工完成了总计10000多列次的车辆检修工作。
作为武汉地铁最年轻的车辆电气钳工技师,他还带了近200名徒弟,并经心编写培训教材,确保在师徒带教过程中标准统一。
“1月3日转向架送修、牵引座拆卸、联轴节拆卸;1月4日联轴节送检;12月30日—1月18日空压机检修、保养、更换;1月17日蓄电池上车……”当问到他新年有什么工作目标时,卢红斌什么都没说,拿出了一张排得满满当当的安排表,日程甚至经确到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