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5日,眉山市彭山区江口镇岷江河道内一道长1.2公里的蓝SE围挡里,江底的鹅卵石露出,几位考古人员拿着金属探测仪试图莫清石头下的文物分布。
张献忠沉宝遗址,历经一个月的围堰后,水已经被抽干,江口沉银遗址考古发掘正式启动。这也是川内首次水下考古,使用的考古设备科技含量首屈一指。
接下来的3个月里,考古人员将在2000多平方米的保护区里进行考古挖掘。“金属探测仪已经有动静了!”在考古现场,考古专家李飞说,这说明在该区域将有所发现。此次考古发掘,首先通过金属探测仪确定重点发掘区域,在发掘过程中,将采用全站仪经确定位出水文物坐标,同时利用三维成像和航拍技术采集文物信息。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MAO玉婷梁波李庆摄影张磊
抽水
连续抽水一个月 露出2000平方米“小岛”
自2013年以来,江口沉银点文物屡遭盗窃。为防止再次出现这样的局面,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彭山区文管所联合起来,共同开展发掘保护。
想要弄清沉船具ti地点,得按照史书上的记载,再结合数次宝物出现的地点,在彭山江口划出一个大概位置。
遗址在水下,这对考古是一道难题,在川内,还没有过这样的经验。于是,一次次的论证会发起。
围堰抽干江水,在干燥区域上进行探方挖掘,最终成为大家的共识。省考古院院长高大轮称,围堰考古发掘的方式在全国都比较少见,而岷江水域彭山区段每年11月至次年3月为枯水期,正是考古挖掘的好时机。
1个月前,围挡搭好后,10台高功率抽水机同时启动,2000多平方米区域内的水终于抽干了,露出一颗颗鹅卵石,形成了一个“江中小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