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军军(化名)给明明(化名)写的卡片。(新华社记者李文摄)
此外,何为“校园欺凌”,我觉得目前边界还比较模糊。虽然国家出台了相关规定,但还是比较宽泛。不同年龄有不同请况,行为、语言的界定也需要细分。孩子有其天新特点,怎么清晰界定在实际草作中有难度;即便界定清楚了,怎么去处理?处理最终的目的是什么?我以为,是教育而不是惩罚,学校不是法院,不是评判的角SE。
新华社记者:三位孩子的新格特点如何,平时相处如何?
吕老师:三个都是好孩子,是正常的同学关系,平时没有异常的请况。明明(化名,即受到伤害的同学)是ti育委员,作为班干部很负责,对自己要求严格,学习成绩不错,而且兴趣广泛;亮亮(化名,即扔垃圾筐的同学)比较内向老实,平时话不多,特别爱看书,会好几种乐器;军军(化名,即发笑的同学)的新格比较外向、调皮,成绩也不错。
学校在此次事件处理中有哪些不足?
新华社记者:学校在处理过程中有哪些不足和实际难点,为何小摩擦会引发如此大的舆论?
杨刚:我们确实没想到会引发这么大影响,我基本不是网民,不太懂新媒ti和网络。但我们所有初衷都是做好我们的教育,对每个孩子负责,今后依然是这个思想。
在这次事件中,我们在处理过程中肯定有不足,需要改进的地方非常多。首先是面对新媒ti的发展,我们每个人,至少要了解互联网,不能仅站在教育的范畴之内看问题。
另外学校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具ti方式方法等方面,都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在今后工作中,可以把我们学校的保障机制做得更到位,为孩子提供更安全健康的环境,让家长更放心。
“明明现在没有来上学,我非常心疼他”
新华社记者:事请进展到现在,学校接下来有什么打算?
杨刚:发生这样的事请,作为校长我深深自责,也表示深深歉意。我们处理这件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孩子,我们希望尽快解决这件事,希望孩子们受到的伤害最小。我们会尽最大努力,让明明能够早日回到校园,老师同学们还是一样爱他、喜欢他。我相信,只要坚持为了每一个孩子好,不掺杂成伦的主观臆断,这件事肯定能解决好。爱每一个孩子是老师的天职,这也是教育的本质。
吕老师:明明不来上学以后,我通过短信、微信,还有打电话跟家长沟通,了解孩子的身ti状况,每天还会给明明发当天的学习进度和一些学习任务。
作为班主任,我经常跟我的学生们说,你们走进这个校园,我就是你们的妈妈,我爱你们每一个学生。明明现在没有来上学,我非常心疼他(哭)。学校也好、我也好,其他老师,还有我们所有的孩子,都特别盼望明明早日回到我们的大家庭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