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临安市民反映,有老年人参加当地老年人ti育协会和某旅行社组织的旅游团。从行程第二天开始,就被带入各种购物店,地接社导游用威胁、辱骂的手段强迫老人购物。(《钱江晚报》12月13日)
980元可以在香港旅游7天,看起来就像是“天上掉下的馅饼”。很多人会觉得不切实际。然而,包装“低价游”陷阱的外衣,利用的正是人们的“贪便宜”心理。
如今,这种忽悠虽被证实是陷阱,但舆论靶向却出现了偏移。针对此事有这样几种说法:“980元游香港7天,老人太傻了”“反正我是不会轻信这种陷阱的”。因为自己没受骗,就嘲笑别人太傻,这确实是当下很多人的思维方式。
然而,在日常生活中,谁都可能成为被骗的人。不良商家故意制造一种低价的幻境,变着花样制造骗局。很多人并没有从以往骗局中警醒,认为自己不会遭遇陷阱,直到落入陷阱却浑然不知。
针对导游威胁购物、辱骂老人等行为,无论是站在职业道德还是社会公德层面,都是解读此事的第一靶心。不去反思旅游服务质量,反而批评老人缺乏辨识能力,这种“事后诸葛亮”的逻辑,对解决事请无益,反而还会将老人推向更边缘化的境地。
无论是当地老年人ti育协会还是对接的旅行社,无非都是逐利。逐利不是错,但是对于购物标准以及相应活动的进程,应该给老人对等的知请权。贪小便宜的心态,很多人难以避免,如何避免这种心态不被恶意利用,才是应该反思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