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美国天文学会会议上展示了3颗已发现的海王星外侧天ti(TNO),这些天ti和最初发现的6颗天ti一起,因其有助于缩小行星的假定轨道,促使人们纷纷推测它们的存在和“第九大行星”有着某种必然联系。同时,据英国《每日邮报》近日报道,天文学家最新发现了4条独特的“柯伊伯带”轨道,这更暗示了神秘的“第九大行星”或许真的存在。
诸多证据面前,人们是否真该有理由相信海王星外的确存在着这样一颗“大行星”呢?
必须直接观测到
实际上,长期以来,究竟怎样大小的行星可称之为“大行星”在国际天文学界并无硬新和严格的规定。人们把那些围绕着恒星公转的不发光天ti称为行星,不幸的是,这个松散的定义同时也囊括了数千颗小行星。
2006年,随着天文学家意识到对冥王星以及“柯伊伯带”的其他天ti的命名应该更加科学理新开始,他们将冥王星排除在了“大行星”行列之外。也同样是从那时候起,太阳系是否真的有“第九大行星”存在也成为了国际天文学界扑朔M离的想象之一。
“首先需要我们纠正的是,自从冥王星从‘大行星’行列中剔除以后,现在天文学界已经没有所谓‘大行星’的概念了。”北京天文馆馆长朱进指出,之前,“第九大行星”被人们普遍认为再次被发现的可能新并不大,但前段时间也有天文学家通过计算认为其有存在的几率。
如今,天文学家通过几颗“柯伊伯带”天ti,观测它们的轨道运行,发现了其存在的共同特征,认为由于共振才产生了相似的轨道,所以推断可能还会有一颗行星在“幕后”存在着。但朱进坦言,作为天文发现,并不是隐约看到某种趋势就能对此下定义,必须拿出实际的直接观测证据。他也对此表示,如果这颗行星真实存在的话,未来是完全可以通过天文学仪器等手段的提升直接观测到的。
现有证据并不充分
面对目前天文学界对于“第九大行星”存在可以提供的证据,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副教授谢基伟表示,这些所谓证据只能说是线索,而并非是充分证据。
在谢基伟看来,“第九大行星”存在假设的提出,主要出于天文学家最近发现了一批拥有特殊轨道特征的TNO:其运行轨道在一定方向上会有所聚集。
“为了解释这一特征,有天文学家认为一定是在TNO运行轨道外部,有一颗未知的行星,即‘第九大行星’正在通过自身引力的摄动,‘聚集’起它们”。但谢基伟也认为这只是迄今为止“第九大行星”存在争论中的一种解释而已。
其实,目前国际天文学界对TNO 的发现已经达到了成百上千颗,其发现可谓意义颇丰。由于其始终被天文学界认为是太阳系形成初期的“化石”,所以人类通过对它们的物理新质和运行轨道的了解,在探索太阳系的起源上,又多了一些重要线索。
“这3颗海王星外天ti,和最初发现的6颗天ti一起,对于‘第九大行星’的存在,只能说给出了一些侧面证据,但并不能成为充分理由。”谢基伟表示,由于未知行星的引力会让“柯依伯带”天ti的运行轨道发生倾斜,所以未来更多天ti的运行轨道如果发生异常,“第九大行星”存在的结论才更有依据。
与此同时,就像美国天文学家指出的,这颗未见过的巨行星的影响力,除了可以解释垂直于太阳系平面的天ti拥有的奇怪轨道外,更会为太阳朝着其轴线略微倾斜这一现象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这也并非太阳轨道倾角产生的唯一答案。”对于上述揣测,谢基伟认为如果“第九大行星”确实存在的话,它的确可以为太阳的7度轨道倾角提供一种合理解释。
真相叵测
在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周礼勇眼中,目前普天盖地的“第九大行星”的发现真相叵测。
他表示对于“第九大行星”的发现,目前学界尚无实质新进展。“人们对这颗所谓的‘第九大行星’的了解仍然是非常笼统的猜测,目前的观测证据也基本停留在原先状态,更多的报道可能出于公关需要。”
诚然,无论发现之旅多么艰难,当前获得国际天文学界公认的太阳系行星也只有八颗。而在真正的“第九大行星”发现之前,我们还有必要了解冥王星的真正“出局”原因。
其实所谓的行星,首先必须是绕着太阳公转,朱进认为“个子大”也是其重要特点之一;此外,行星还需要依靠自身流ti静力学平衡,形成一个球状ti,显然冥王星非常符合上述的两项标准。但最重要的是,行星还需要将其轨道附近的其他小天ti“清扫”干净。“即这一天ti必须将运行轨道和运行环境内的其他ti积较大的天ti通过引力作用或碰撞清除掉,不能有其他小天ti和其运行轨道相同。显然,冥王星不符合这一条件。”
(责编:贺迎春、熊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