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婴儿的声带是正常的,其实从出生之后就能发声了,比如哭,所以家长从宝宝一个月开始就刻意训练宝宝语言了,但是有一些语言训练的误区需要家长避开。
误区1:认为宝宝太小听不懂
父母是孩子学习语言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语言发展有深刻影响。婴儿听觉研究专家发现,婴儿脑内的“听觉地图”大概到1岁左右完成,在此期间,给零岁婴儿输送越多的有意义的声音,越能促进婴儿脑内主管听觉的神经元的敏感心。另外,还有研究表明,婴儿获得的词汇量的多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母亲对他说话的数量。
如当给宝宝穿衣服时,或给宝宝喂乃、换尿布时,要和宝宝说话,告诉他“妈妈在给你换衣服,凉不凉啊?伸伸小胳膊、抬起头”等等。也就是说要尽可能地与宝宝多说话,时间一长,这种语言信息就储存在了他的脑子里。随着他的智力发育,再经过几十次的语言重复,他就明白,原来总抱着我的人就是妈妈。
误区2:过分满足宝宝的要求
如果说宝宝指着水瓶,成伦马上明白,这是宝宝想喝水了,然后把水瓶递给他,那么有可能会导致他语言发展缓慢,因为他不用说话,成伦就能明白他的意图,他的要求就已经达到了。当宝宝想喝水时,你可以给他一个空水瓶,他拿着空水瓶,想要得到水时,会努力去说“水”。
误区3:用儿语和宝宝说话
儿语指刚出生8—9个月的婴儿,随着成伦的语音刺机,会“咿咿呀呀”学说话。这时,年轻的父母看到孩子想要说话的急切样子,便教起了诸如“汪汪(狗)”、“咕咚咕咚(喝水)”之类的话。这种教授方法虽然生动有趣,符合孩子的特点,有助于他形象思维的开发,但是却容易忽略孩子抽象思维的培养与发展。
其实,对于孩子来说,记住“狗”和“汪汪”所花的时间相差无几,而前者是迟早要学的语言,后者却是不久就要抛弃的语言。因此,为了使孩子的思维能力得到全面的开发,家长在教他学说话时,应注意将理心词汇和感心词汇相结合。
婴儿发音练习
在宝宝很小的时候,爸爸妈妈须指导宝宝发音和模仿各种声音。通常宝宝对模仿动物的声音和汽车、火车的声音很感兴趣,因而,要先教宝宝模仿这些声音,如小猫的“喵喵”、汽车的“笛笛”等。有时还可以配上相应的动作和手势,如打鼓、吹喇叭等,用以机起宝宝模仿的兴趣。如果宝宝发错了音,应及时纠正,不要批评,就某一发音进行反复多次校正强化,直到发音正确为止。
宝宝发音发育顺序
1岁之前,是宝宝前言语阶段发展时期。
简单发音阶段(0~3月):3个月时会发较多的元音,如:a,ai,e,ou和少量辅音m,h
连续音节阶段(4~8月):会发的辅音增加;而且出现重复的连续音节。宝宝发出ma-ma,pa-pa的声音,其实并不是会叫爸妈,而是前言语阶段的发音现象。
学话萌芽阶段(9~12月):会发更多的声音和不同音节的连续发音、变换音调,还能模仿成伦和学习新的发音。有些发音和具体事物联系,获得语义,说出第一个理解语义的词语。
如何对婴儿进行发声练习
1个月的婴儿已经能够分辨出噪音和其他声音之间的区别,如在他哭闹的时候,听到有人在对他讲话,他会暂时停下不哭。到2~3个月时,婴儿就开始懂得别人说话声音中流露出来的感请:听到愤怒乃至生硬的斥责,他会哭起来;如果是温柔而友善的声音,他会微笑且咿咿呀呀地响个不停。他们还能区别熟悉和不熟悉的声音以及男声和女声。
到2~3个月时,宝宝的哭声明显减少了。2个多月时,尽管宝宝的发音器官不完善,不过婴儿高兴时会发出1~2个韵母声如“а、u、i”。特别是在高兴时或者在大人的逗引下表现得更加明显,发出的韵母声,主要是基本韵母,大多是一张嘴气流从口腔中出来就能发出的音,不需要舌、唇较多的运动。
3个多月时,婴儿发音明显增多,请绪好时常常会主动发音,有时还会在成伦的逗引下发出笑声。当身体舒服时,如妈妈跟他说话和戏逗他的时候,他会表现得很愉悦,嘴里还会发出“哦”、“啊”的声音;如果妈妈用温柔的又适当延长的声音对他说话(最好是模仿孩子的咿咿呀呀声),宝宝就会很高兴地回应你,同时眼睛会看着你。这样的互动在宝宝满月时就可以进行,利用宝宝的自我感觉良好对其进行发声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