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绍凭什么号令群雄?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知道,给大家一个参考。
古人的名和字具有一定联系,字通常是对名的解释或者是对应面。
汉末的风云人物袁绍,他的字为“本初”,是对名的解释。“绍”为延续的延续,“本初”则是基本、根本的意思。
也就是说袁绍的父亲为他取这个名,是想他延续家族的辉煌。
如果不以最后的成败论英雄,袁绍应该是达到了父亲的期许。势力极盛时候的袁绍,坐拥冀、青、并、幽四州之地,带甲百万,振臂一呼就可以号令天下群雄。
尽管同时代的汝南袁氏家族人才辈出,父辈有袁逢、袁隗,分别官拜司空、司徒,均为三公,同辈有异母弟袁术,也是汉末的一方诸侯。
为什么偏偏袁氏家族的男一号是袁绍,并且成为诸侯追捧的政治明星?说起这个问题,总绕不过袁氏家族“四世三公”,为天下人望所归。
“四世三公”是整个袁氏家族的政治资本,对于袁绍来说,有点不尴不尬。为什么呢?因为他虽然是袁逢的长子,但却是庶出,其母亲只是袁逢的“傅婢”,也就是地位低下的侍女。
古代“母以子贵”,按理说,袁绍的出身注定他一辈子要在家族中低人一头。比如袁逢的嫡子袁术,就称他的兄长为“家奴”,袁绍的死对头公孙瓒也借机发挥,给他好一顿臭骂。
所以,“四世三公”的家世对庶出的袁绍来说,镀金的作用要大打折扣。况且,至汉末,以“累世经学”起家的世家大族可不少,比如颍川荀氏、弘农杨氏,他们的地位不比汝南袁氏低。
袁绍的可贵之处在于,他不以自己的地位卑贱(只是在家族内)而自暴自弃,而是通过其他方式不断积攒政治资本,成为汉末群雄中的一号人物。
袁绍不像其他大家族中的纨绔子弟,他从年轻时就懂得如何养得一个好名声。其嫡母去世后,袁绍守丧三年,父亲去世又守丧三年。
按古礼,双亲去世,子女需要守丧三年是传统,但是在汉代这个规矩就很少有人执行。袁绍硬生生守丧了六年,博得了一个孝顺的好名声。
袁绍不仅仅是想做个碌碌无为的孝子,而是想做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
袁绍如何捞取政治资本?这要取决于其“大侠”的身份。
汉末是继战国后,游侠的另一个黄金时代。
一是因为东汉去古未远,游侠经神仍具有强大的号召力。二是东汉末年,政治衰微,朝廷对地方上的控制减弱,本来就根治于民间的游侠势力趁机复苏,并且活动越来越频繁。
和战国时的游侠相比,东汉游侠有共新:如重承诺、尚义气、不避危难、救人帮困。
而其特殊新则表现在游侠的身份更加多样化。战国游侠多出身低微,而东汉时的一部分士族也从事游侠活动,成为影响地方政治的“豪强”,甚至可以投身政界、军界。豪强在乱世在一定程度上是政府的中坚势力。
另外一些出身低微的游侠要不依附地方豪强,要不就是占据山林,成为为害一方的绿林。
荀悦对东汉的游侠有一个很经辟的论断:“游侠之本,生于武毅,不扰久要,不忘平生之言,见危授命,以救时难而济同类,以正行之者谓之武毅,其失之甚者,至于为盗贼也。”
走正路的游侠“以救时难而济同类”为最高准则,而走上歪路的是为盗贼。
出身名门的袁绍自然走的是游侠正路。
这里需要解释下“以救时难而济同类”的具体含义。东汉末年,宦官专权,与渗偷进政府的豪强有着根本矛盾,因此“救时难”就是除掉宦官势力,“济同类”就是帮助志同道合的反宦官人士。这就是游侠袁绍的努力方向。
《三国志·魏志·袁绍传》称:“绍能折节下士,士多附之。”
袁绍的活动引起宦官集团的警觉。中常侍赵忠就忧心忡忡地说:“袁本初坐作身价,不应呼召而养死士,不知此儿衣何所为乎?”袁绍邀名誉,养死士,到底打算干什么?
袁绍反宦官的行为和态度已经很明显,而其同伴又是怎么样的人?
袁绍有四个“奔走之友”,也就是铁杆盟友,分别是许攸、张邈、何颙、伍琼和吴子卿。除了吴子卿,其他四人在史书中均有详细记载。
许攸“赴难不惮濡足”“济难以子远(许攸的字)为宗”。
张邈“少以侠闻,振穷救急,倾家无爱,士多归之”。
何颙“所至皆亲其豪杰”。
伍琼“质新刚毅、勇壮好义”。
此外还有曹草,“少时尝与袁绍好为游侠”。
这些人都有游侠特征,是以袁绍为首的游侠集团中的核心人士,并且从行为上坚定得履行反宦官、帮同类的的这一准则。
比如何颙是“党锢之祸”中的党人,受到宦官集团的通缉,只能改名换姓,逃匿到汝南。袁绍趁此机会偷偷与其接纳。何颙甚至借着袁绍的掩护,偷偷潜入京师洛阳,两人联手解救被迫害的党人。
提起这里,相信很多读者会想到《水浒》里的一个人,那就是宋江。同样是行侠仗义,袁绍和宋江何其相似。想必很多道上的兄弟见了袁绍,也如同见到了自己心目中的偶像,赶紧双手抱拳,倒身便拜,喊上一声:“哥哥,请受小弟一拜!”
只是宋江表现的是江湖道义,而袁绍干的却是翻天覆地的大事,是真正的“大侠”。
通过游侠行为,袁绍终于有了角逐天下的资本,“弱冠登朝,则播名海内”,袁绍年纪轻轻就海内闻名,绝不是因为他四世三公的家世,而是他大侠的身份。
之后,宦官与外戚拼了个两败俱伤,西凉军阀董卓钻了空子进入洛阳控制朝廷。董卓集团与士族也不相容,袁绍的游侠集团随即将斗争矛头转向了董卓。
袁绍与董卓矛盾机化后,逃出洛阳,在关东举兵。董卓将在朝中的袁绍宗族太傅袁隗等人诛杀殆尽。
“当是时,豪侠多附绍皆思为之报,州郡蜂起,莫不假其名”,袁绍的影响力大到什么程度?其宗族被屠戮,各地豪强都想着为他报仇,州郡义兵蜂拥而起,都以袁绍的名义起兵讨伐董卓。
随后,关东诸侯结盟,组成讨董联军,袁绍当上盟主自然是当仁不让,身为大侠的他,谁能比得上他的号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