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死后,如果是扶苏当了皇帝,秦朝的会有怎么样的变化?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假如扶苏继位,大秦帝国也难逃二世而亡的魔咒
公元前210年,雄才大略的千古一帝秦始皇在沙丘崩逝,遗诏命扶苏继位为帝。然而,宦官赵高为一己之私勾结丞相李斯等人,拥立始皇第十八子胡亥登基,矫诏B令扶苏自尽。
扶苏当时正在上郡蒙恬军中,使者到来后,扶苏只看了一眼“伪诏”便要自杀。蒙恬劝慰他不应该只凭一封不知真假的诏书就白白死去,应当核实后再做决定。可一向仁孝恭顺的扶苏却以“父要子死,子不得不死”为人生准则,毅然赴死。
扶苏死后,胡亥继位,被称为“二世”。结果这家伙纯粹一个没头脑的蠢家伙,只顾享乐,把所有朝政都交给李斯和赵高处理,结果赵高夺权,处死了李斯,紧接着B死胡亥,成为秦帝国实际上的掌权者,而秦始皇好不容易打下来的江山却仅仅过了十几年就灭亡了。
后人对秦国灭亡得如此之快感到有些不可思议,更多的是惋惜。有人说,如果素有贤名的扶苏继位,秦国定然不会这么容易就灭亡,那么真的是这样吗?
我不这样认为,我认为即便扶苏顺利继位,大秦帝国也照样岌岌可危,为何这样说呢?
秦帝国根基不牢
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对如今的中华民族而言,可谓是功德无量。可他治下的大秦帝国却并不是铁板一块,稳定和发展是他面临的重要挑战。
后世常说秦始皇残暴,称秦朝为“暴秦”,可实际上,秦始皇并不是残暴不仁之人,他并没有对六国诸侯斩草除根,反而将其迁到都城咸阳附近,这等气度和气魄,确实不是六国之君可以比拟的。只不过,尽管秦始皇扫清六合,一统天下,可对如何管理这个史无前例的庞大国家,他也是门外汉,所以我们看到他做了许多急功近利的事。
第一件事就是思想禁锢。
战国中晚期,因七雄之间相互征伐频繁,各国力求快速崛起,于是法家学派大行其道,商鞅、韩非、李斯、李悝、吴起等都是那个时期著名的法学家。秦灭六国后,秦始皇鉴于法家学派支派繁杂,各种思想机烈碰撞,认为对统治不利,于是在李斯的建议下,下令焚书禁书,规定史书非秦纪皆烧之。
秦始皇的“焚书令”机起原先六国儒生的不满,四处散播谣言,加上混杂在儒生中的一群方士为了讨好秦始皇而四下寻求仙要不得,惹得秦始皇大为震怒,于是将这些儒生、方士下狱拷问,最后坑杀了四百六十余人。
焚书对中国先秦史书的毁灭打击是致命的,导致我们对先秦历史的解读没有充分的史籍参考依据;而坑儒尽管事出有因,却在一统天下不久后发生,让本就对秦灭其国有所怨恨的六国人敢怒不敢言。
第二件事是大兴土木。
秦朝建立七年后,秦始皇开始在渭河南岸兴建阿房宫,气势恢宏、规模庞大的宫殿每年需要征用七十万民工劳作,而当时全国的人口不过2000万人。战国延续两百多年,百姓早就生灵涂炭,好容易盼来了天下一统,太平日子即将到来,却想不到仍要去服苦役,因此民间怨声载道。
如果再加上修了几十年没有间断的秦长城,百姓们更是没了活路。
这两件事反映出来的结果就是,秦始皇活着的时候或许人们迫于他的威严只能隐忍,可一旦他死了,民间就如同沸腾的开水,再也压不住火。这也是为何秦朝十五载就灭亡的原因。这样严重的社会矛盾,不是一个扶苏就能够解决的。
扶苏不具有帝王气象,难做守成之君
扶苏之死并不让人意外,秦二世胡亥对自己这个长兄应该十分了解,因此才敢派了一个使者去宣读赐死他的“始皇遗诏”。
秦始皇一代天骄,惋惜将秦朝的气数都集中在了自己身上,他的几十个儿子没一个可以继承他的遗志。扶苏既是他的长子,又是他看好的人,惋惜扶苏终究还是负了他。
扶苏耿直有余却请商不足。
秦始皇焚书坑儒时,扶苏极力反对,才被秦始皇发配到边疆做督军,从中可以看出他直言敢谏的新格,可二世“伪诏”一到,连蒙恬一介武夫都了解追查一下是否真实,他却自乱阵脚,一心求死,显得政治请商过于低下。这样的人做了大秦帝国的皇帝,说实话秦朝若想延续下去,也真的很难。
扶苏责任心差,不堪担当大事。
扶苏既为长子,又深得始皇看重,他应当对自己的弟弟们和朝臣的表现有自己的判断。秦始皇死了,朝中和民间矛盾重重,民怨一触即发,大秦帝国转眼间便可能灰飞烟灭,此时他不想挑起大梁,竖起大旗,勇于担责,反而被一个“伪诏”就击昏了头脑,竟然选择了自杀。这样的人,还能期望他有多大的能力去解决连秦始皇都没解决好的问题吗?
所以我认为,扶苏老老实实做一个公子足矣,做继位的守成之君则未必成功,一旦朝中或民间有变,以他的新格,或不断让步,或逃避面对,总之,绝不会如他的祖辈父辈那样劈开血路,再塑山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