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诸葛亮和藤甲兵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三国演义》中,孟获的藤甲兵刀抢不入,为何诸葛亮弃之不用?
在《三国演义》中,南蛮孟获的藤甲兵令人印象深刻。话说在诸葛亮出征南蛮时,孟氏家族的首领孟获被诸葛亮抓了六次之后还是不服气,为了与诸葛亮所率的大军一DU最后的输赢,孟获请来了兀突骨。
兀突骨训练了一批藤甲兵,让诸葛亮吃尽了苦头。这藤甲兵不仅陆上对战身轻如燕,水上对战也不赖,有的甚至游泳游累了,直接把藤甲TUO下来,坐在上面,顺流而下,快到决战场地,再把藤甲穿上。很合适中国南方这潮湿的地域使用。所以对于诸葛亮来说,当时的藤甲兵就是极为经锐的两栖作战部队了。
幸亏诸葛亮足智多谋,抓住油浸藤甲这一致命弱点,有敌于山谷。采火攻之,最终才得以六破蛮兵七擒孟获。虽然诸葛亮最终用火攻打败了藤甲兵,但是,有勇有谋的藤甲兵还是得到了诸葛亮这位大军事家的敬重,以至于战争结束后,诸葛亮还特地举行了一次隆重的祭奠仪式来凭吊战斗中死难的藤甲兵勇土。
《三国演义》中如是介绍藤甲的制作过程说:
这个藤甲并不完全是《三国演义》的发明创造,它确实有现实原型。在西南一带主要流行于布依族之间,它主要由一种坚韧的青藤和桐油组成,事先用青藤编织好铠甲的造型,然后用桐油进行浸泡,使其变得更加富有韧劲和坚固。
贵州安顺地区的布依族中曾有人成功复原了藤甲,这件事因此还引起央视《走遍中国》栏目组的采访。
根据安顺歪寨村的村主任韦达泽介绍,一套完整的藤甲包括头盔、护肩、护胸、护臂、围裙和盾牌,和特质铠甲没有差别。整套藤甲完成以后,其重量在18斤左右,根据现场演示,这套藤甲确实具有“经水不沉,刀箭不入”的防御效果。
那么既然藤甲兵如此厉害,诸葛亮平定南中之后,为何不重新组建一支这样的大军呢?
首先,藤甲兵身上的藤甲制作难度是比较大的。
这种以藤蔓为原材料的铠甲有着很好的韧新,一般刀箭基本不能对它造成破坏。
在制作之初,制作人员首先会采摘一些藤曼进行晾晒风干处理,然后再使用大量的桐油进行反复浸泡,一般浸泡的时间是两天或者三天,经过这部处理的藤甲会变得非常有韧新,锋利的武器也不能破除他的防御。
此后,浸泡完成的藤曼还会被再次晾晒,晾晒的时间大约是两个月,等到上述所有步骤完成以后,藤甲还需要在经过浸泡、晾晒,如此反复进行,一副标准的藤甲最少也需要两年的时间才可以制作完成。
当时的蜀军急于北伐,他根本没时间也没有人力去做几万套标准的藤甲。
就算有时间,制作藤甲的材料获取也很困难。
坚韧的甲胄并不是随便一种青藤就可以制作的,想要制作成最坚韧的藤甲,必须以南方地区的青桐为原料。
它的前身是南的方少数民族用来防身而编织的简单盔甲,再投入战争以后才有了完整的制作程序,而它的制作对于原材料有着很强的依赖新。
青桐在南部的分布并不是特别集中,想要收集大量的青桐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请。
此外,基于自己对付藤甲兵的经验,诸葛亮很清楚藤甲有个致命的缺点,即非常怕火,青藤晒干以后很容易就能燃烧,况且藤甲还用桐油浸泡了很久,那么点燃以后就烧的更旺了。桐油是桐树的果实经过压榨以后,提炼出来的一种植物油,现代主要应用于医要和化工行业,譬如机器、地板和木材的保养工作。
所以在战争中桐油是非常重要的战略物资,因为它可以有效的防止武器生锈和老化。因为它有一个不溶于水的优点,可以有效隔绝水对机械的腐蚀,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桐油就是完美的,作为一种干新油,它同样容易燃烧。
虽然桐油并不属于高危自燃物品,它的燃点在400度左右,但是不管怎么说只要接触到火源,桐油就会立马燃烧起来。而且最要命的是桐油不溶于水,所以很难用水浇灭,这也就意味着如果将藤甲大规模的应用于大军,那么敌人只要点着火箭色过来,万箭齐发之下,要不了多久一支大军就会报销在熊熊大火里。
所以,诸葛亮组建藤甲兵,若是遇到敌人用火攻,那么无疑是作茧自缚。
其实,藤甲的作用在《三国演义》中被过分夸大,藤甲是木甲的一种,主要是少数民族搞不到铜铁,被迫因陋就简制造的玩意。藤甲具有一定的防御能力,但并不能超过铁甲。因为藤蔓即便再坚硬,不可能超过钢铁。藤甲兵和铁甲兵,最多是旗鼓相当,不分胜负,占不到便宜。
所以,藤甲兵实际上就是在原始发展阶段的民族在金属未得到开发利用的时候,才想出来的一种防身器具。恩格斯曾说:“装备、编制、编成、战术和战略,首先要依赖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和交通状况。”处于原始阶段的藤甲兵,自然要随着时代的发展退出历史舞台。诸葛亮若是真应用了藤甲兵,那真是逆着时代潮流在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