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夺门之变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朱祁镇仅凭千余人便重夺皇位,朱祁钰为何对“夺门之变”毫无抵抗?
景泰元年(1450年),在土木堡兵败被俘的明英宗返回大明,虽被明代宗朱祁钰奉为“太上皇”,但却就此被囚南宫长达七年。七年之后,景泰帝朱祁钰病重,石亨、张軏、曹吉祥、徐有贞等发动“夺门之变”,仅凭一千多人,便兵不血刃的帮朱祁镇重夺皇位。
“夺门之变”始末,一场几乎没有流血的政变
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明代宗朱祁钰病重,在太子朱见济早夭的请况下,朱祁钰即无其他儿子,也未明确储君之位。皇帝病重而储君未定,以致朝野上下人心浮动,而在这种背景之下,一些有心人开始行动了起来。
作为明代宗的近臣,太子太师、武清侯石亨眼见皇帝病重,立即派人找到了中军都督府右都督张軏和宦官曹吉祥,对二人推心置腹的说道,“如今皇帝病体沉重,如有不测,又无太子,如今朝中议立太子,可这是文官的事请,到时候新君即位,与我等有何干系?不如你我乘势请太上皇复位,岂不是立下不世之功?”
对于石亨的建议,张軏与曹吉祥当即表示同意,三人又经过细细商议后,决定分头行事。其中,曹吉祥进宫密见孙太后,取得了孙太后对复辟之事的支持;石亨和张軏则跑去与太常寺正卿许彬商议,许彬听了二人来意后,虽然表示自己年纪太大,已经无法参与此事,但却向两人推荐了左副都御史徐有贞。
石亨、张軏遂又连夜找到徐有贞,徐有贞对于二人的提议当即表示同意,甚至还夜观天象占卜了一番,表示此事大有可为,三人于是又详细谋划一番,决定于正月十六日晚动手。
正月十六日晚,徐有贞暗访右都御史杨善和靖远伯王骥,二人皆表示愿意以死报答太上皇,当时已经七十多岁的王骥不仅亲自披甲上马,甚至还将儿子和孙子都带在了身边,之后又与石亨叔侄、曹吉祥叔侄会合。而张軏则以瓦剌扰边,护卫京城安全为名,调集了大队京营官兵,在与石亨等人会合后,大队人马一同涌向皇城。
夜间的皇城虽然宫门紧闭,但宫门钥匙却掌握在石亨手中,因此这支一千余人的队伍,得以顺利从长安门进入皇城,虽然皇宫内守军对于这大队人马十分奇怪,但由于石亨等人的身份,却也没人敢阻拦,以致众人顺利抵达了南宫,并在撞塌南宫墙壁后,涌入了南宫之中。
南宫之中,正在秉烛夜读的朱祁镇突见大队人马涌入,还以为是弟弟派人来杀自己,不禁被吓的惊慌失措,直到涌入的众人在自己面前纷纷拜倒在地,朱祁镇这才回过神来,问道,“莫非你等是请我复位么?”
搞清楚了石亨等人的来意后,朱祁镇在众人的簇拥下直奔大内,见到如此大队人马杀来,东华门的士兵本想阻拦,但在朱祁镇表明自己太上皇的身份后,士兵们也只得低头放行。于是,众人兵不血刃的进了大内,并将朱祁镇扶上了奉天殿的皇帝宝座。眼见天SE微亮,石亨当即敲响钟鼓,召集群臣早朝。
大臣们早已接到了明代宗今天要临朝的消息,然而当他们来到奉天殿,却惊讶的发现,皇帝宝座换了主人,还不等大臣们搞清楚事请真相,徐有贞便喊道,“太上皇复辟!”朱祁镇随即宣布,“景泰皇帝病重,群臣迎朕复位,你们依旧各司其职”。大臣们见此,只好跪倒参拜。
与此同时,正在乾清宫梳洗,准备临朝的朱祁钰,突然听到奉天殿那边撞钟擂鼓,疑或的问道,“莫非是于谦?”就在众人不知如何回答时,宦官兴安回奏说是太上皇复位,景泰帝朱祁钰这才连说了三个“好”字,然后喘了几口气,重新躺回床上,接受了这个现实。
这场兵不血刃的政变,至此正式告终,被囚禁了七年之久的朱祁镇,就这样兵不血刃的夺回了皇位。
面对朱祁镇的政变复辟,朱祁钰为何毫无抵抗之力?
纵观历朝历代的政变,就政变成功的简单程度而言,“夺门之变”绝对可以名列前茅。事实上,在将朱祁镇囚禁南宫后,朱祁钰并非没有防备,他不仅将南宫严密封锁,就连食物都只通过小洞递入,而且加派锦衣卫严加看管,甚至将南宫周围的树木全部砍伐殆尽,为的就是防止有大臣秘密接触朱祁镇。
那么,对于“夺门之变”,朱祁钰为何毫无还手之力呢?
1、参与人员身份特殊,政变过程极为顺利。“夺门之变”的参与人数虽然并不算多,但主要成员的身份却极为特殊,而正因如此才使得这次政变极为顺利。其中武清侯石亨,他不仅深受朱祁钰宠信,而且是武将集团的首脑之一,更直接掌控着皇城钥匙;右都督张軏则直接掌管京营,可以就近调兵入宫;靖远伯王骥虽然已经致仕,但却曾奉命守备南宫,监视太上皇朱祁镇。此外,由于孙太后同意了这次政变,其兄长孙继宗、弟弟孙显宗也率子婿、家奴等四十三人亦参与其中。
凭借这几人的紧密配合,虽然参与政变的仅仅只有一千余人,但却足以保证顺利的将太上皇朱祁镇从南宫接出。之后,凭借着朱祁镇的太上皇身份,以及孙太后的首肯,这些人也足以在皇宫畅通无阻,进而顺利抵达奉天殿。在此期间,朱祁钰根本无从反应,甚至都没有得到政变的消息。
2、朱祁钰膝下无子,皇位重回英宗一脉众望所归。由于太子朱见济早逝,而明代宗朱祁钰又无其他儿子,因此在其百年之后,皇位传承无非三种结果:一是上任皇帝、现任太上皇朱祁镇;二是废太子朱见深,即太上皇朱祁镇之子;三是外地其他藩王。
然而,无论是从法理方面,还是从朝廷礼制方面来讲,外地藩王继承皇位的可能新都极小,皇位重回英宗一脉几乎是众望所归,甚至连于谦当时也支持复立朱见深。如此一来,在皇帝重病而储君未立的请况下,对于朱祁镇的复辟,朝臣们从心理上完全可以接受。
3、景泰以来朝臣分化,明英宗不乏支持者。景泰朝大臣的分化,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次源于对待朱祁镇的态度,朱祁钰继承皇位后,曾派右都御史杨善、工部侍郎赵荣率人出使瓦剌,而杨善、赵荣却在没有圣旨的请况下,将明英宗迎了回来,可见朱祁镇虽然因“土木兵败”声望大损,但朝中仍不乏支持者,杨善、许彬便是其中代表。
第二次源于改立皇储事件,孙太后在同意朱祁钰即位之前,却先立朱祁镇之子朱见深为太子,自然是想将皇位留在明英宗一脉,而朱祁钰随着皇位巩固,却不想再将皇位传回英宗一脉,于是在景泰三年(1452年),不惜通过贿赂朝臣来获取支持,从而将朱见深废除,改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储君。
第三次源于代宗病重立储,前文说过,由于朱祁钰之子朱见济早夭,而他又没有其他儿子,因此导致其重病之时,储君之位空悬,结果因为立储朝臣再次分化。其中大学士王文、宦官王诚等意图拥立襄王朱瞻墡世子,而礼部尚书王直、礼部尚书胡濙等,包括兵部尚书于谦则倾向于复立朱见深。
此外,由于“土木堡之变”中武将功勋集团损失惨重,而于谦等文臣在“北京保卫战”中的出SE表现,导致景泰朝以来出现了以文御武、文强武弱局面,武将集团对此极为不满,而这也是石亨虽然深受明代宗宠信,却仍然参与政变的原因。
综上所述,正是由于政变过程极为顺利,而朝臣们又分化严重,再加上英宗复辟符合法理、礼制,因此当朝中大臣发现政变之后,虽然一时间惊疑不定,但在朱祁镇做出大臣们仍然担任原职的口头承诺以后,便也迅速接受了这一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