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古代皇帝下葬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古代皇帝驾崩后很久才下葬,怎么进行防腐的?
古代尸体在下葬前,最重要的防腐工具就是冰块和棺木。
还记得金庸武侠《天龙八部》里,虚竹跟西夏公主共赴云雨的那个地窖吗?那就是西夏皇宫的冰库,有地下三层,里面储存的都是冰块。
虚竹道:“这西夏国的皇宫,居然将这许多不值分文的冰块窖藏了起来,那有什么用?”童姥笑道:“这冰块这时候不值分文,到了炎夏,那便珍贵得很了。你倒想想,盛暑之时,太阳犹似火蒸炭焙,人人汗出如浆,要是身边放上两块大冰,莲子绿豆汤或是薄荷百合汤中放上几粒冰珠,滋味如何?”虚竹这才恍然大悟
古代皇帝死后,停尸过程中,有好多事要做,防腐虽然是重中之重,但是在此之前,还有两件更重要的事儿要做。
一是验明皇帝是否真死了,这一步的做法是,用新绵置其口鼻,如无动静,则证其确实驾崩了。
二是做法事,俗称招啊魂,信佛的皇帝就让和尚做,信道的皇帝就让道士做,还要找几个高品级的大臣跟着一起做。
等到这两件事做完,才正式进入停尸阶段,给皇帝沐浴更衣,做好“饭含”——口中放饭和玉,布置好停灵的宫殿,祭奠的东西,和灵床,接着将皇帝尸体挪到停灵宫殿的灵床上。
沐浴能起到一定防腐作用,但是作用不太大,我国古代皇帝死后,沐浴完抹上香料,然而主要是防臭作用,跟埃及木乃伊那种防腐的不同。
这一步最重要的防腐措施就是冰块,在停尸床下面和四周,放满冰块,特别是夏天,还要定时更换冰块。
一般这种防腐措施是比较管用的,但是古代封建社会,M信较多,还有其他的很多防腐措施,近于M信。
你比如,口中放玉石,常见的如玉蝉或玉鱼。
口中放玉这种古代对尸体的防腐措施,是从殷商时代演变而来的,那时候叫“饭含”。
一开始先民们希望死者做个饱死鬼,都是口中放饭,后来由于封建等级的兴起,贵族和皇族开始放玉,因为玉千年不腐,所以人们在死者口中放玉,就是希望死者尸体不腐烂。
到了后来,死者口中又开始流行放别的,比如慈禧太后死后,口中放了一颗夜明珠,现在还无法判断什么材质。
其实古代皇帝死后,往往停尸很久,在正式下葬前,有非常多的繁文缛节,几十道程序,你比如唐代皇帝,有人根据《通典》、新旧唐书等有关记载整理出唐代皇帝从驾崩到下葬的程序,总共有27道,最快也得一个月才完成。
这其中还分小殓和大殓。都涉及到防腐。
小殓一般在皇帝驾崩第二天举行,给皇帝加衣十九称,结绞而衾,就是多给皇帝穿点衣服,盖上被子。小殓的时候,文武大臣就开始祭奠哭丧。
大殓一般是等王公贵族和文武百官祭奠完举行,将皇帝正式放入梓宫,也就是入棺材。
这一步也要注意防腐工作,就是选防腐材质的木材制作棺木,一般是梓木、楠木。
皇帝大殓后就要放棺材里的陪葬品了,但是一般基本配置要有玉,是起防腐作用的,主要有珪、璋、璧、琮、琥、璜六种玉,放在皇帝周身。
其他陪葬品就随皇帝的心愿了,比如唐太宗喜欢书法,尤其推崇二王,放的是王羲之的《兰亭序》等。
后边还有很多工序,就不一一赘述了,比如大殓奠、殡、启殡朝庙、葬仪等等。
但是在停尸过程中,主要防腐工具就是冰块和棺木。
古代皇帝一继位,就开始给自己修陵墓,所以大多数皇帝驾崩后,都有现成的陵墓可用。有的皇帝在位时间短,死后还要等陵墓修好,所以停尸时间更长,只靠冰块和棺木是没法完全维持尸体不腐烂的。
所以下葬后,还有其他防腐措施,比如,棺椁的木材,灌上桐油,桐油隔水,可以防止棺椁腐烂和水汽侵入棺材。比如陵墓和棺椁里灌上水银,水银也防水,而且有毒气,可以防盗墓。
秦汉时,皇帝和皇族的陵墓的椁室有黄肠题凑,都是柏木做成的,也有防破坏和防腐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