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西汉皇后王政君起起落落的一生,接下来小编就带来历史故事,一起看看吧!
刘奭即位之后,史称汉元帝,王政君被封为皇后。
王政君虽然贵为后宫之主,却并不讨元帝喜爱。只能依靠儿子,也就是当时的太子刘骜。
身为皇后的王政君,深知只依靠太子,势单力薄。利用皇后的这重身份,皇后王政君同父异母的兄弟们开始走向历史舞台,此举也是为了保护儿子刘骜的太子之位。
一、拼儿子:太子之争遇贵人
汉元帝刘奭在位时,宠爱傅氏,傅氏为元帝生子刘康,刘康聪明好学,机敏聪慧,甚得刘奭喜爱。母凭子贵,刘奭封傅氏为昭仪,地位仅次于身为皇后的王政君。
可以说当时元帝刘奭的心思全在傅昭仪母子身上了。
王政君和儿子刘骜在与傅昭仪母子的博弈中逐渐败下阵来。此时的刘奭身体已经大不如以前,自知去日无多,心中牵挂的只有皇位的传承。
本来王政君和傅昭仪相比,傅昭仪更讨元帝刘奭宠爱,王政君就已经输了。
再加上儿子刘骜不争气,流连于声SE犬马之中,不务政事。对比刘康,多才多艺,聪慧过人,两人相比,高下立判。
此时的刘奭,已经开始动了易储的念头,可他还在犹豫,毕竟太子刘骜本身没有过错,而且又深受宣帝的喜爱。
元帝在位时期,王政君更多深居简出,低调行事,长期被傅昭仪压制,又加上儿子刘骜太子地位不稳受到冲击,身为皇后的王政君其实日子并不好过。
在元帝刘奭犹豫不决的时候,朝臣史丹助力了一把,力谏元帝刘奭,阐明利害关系,保住了刘骜的太子之位。
其实史丹之所以力保太子,并不是受了太子多少恩惠,也不是太子刘骜有多贤明,更多的原因是古代根深帝固的嫡长子制度,大家都认为这是祖宗定下的规矩,不能随意改变,必须遵从。
刘骜能够顺利即位,当然需要感机史丹的慷慨机昂,也要庆幸自己比其他皇子早出生几天。不然,刘骜和刘康身份对调,史丹保的依然是拥有嫡长子身份的其他人了。
刘奭在无可奈何中死去,儿子刘骜即位,是为汉元帝,母亲王政君为皇太后。
此时的王政君的处境才好起来,老对头傅昭仪也按照汉朝祖制随儿子刘康定居定陶,史称定陶太后,两人身份不可同日而语。
二、不省心的儿子
刘骜即位后,比起父亲刘奭对于女SE,过犹而不及。
刘骜的名字本来是爷爷刘询特意起的,意为:千里马;千里马者,雄心大志,桀骜不驯。可刘骜偏偏是一匹驽马,而且还是个妻管严,软蛋,全然没有爷爷刘询一代雄主的气魄。
刘骜即位,宠幸赵飞燕姐妹,他的身体和大汉王朝一样,每况愈下。
刘骜为了讨好赵飞燕姐妹,甚至把自己仅有不多的儿子一个一个弄死。
母亲王政君看了直跺脚,心里不知骂了多少次生了一个如此没骨气,不中用的儿子。
可王政君无能无力啊,儿子刘骜已经是一国之君了,她再也无法像小时候那样管教他了。
在无尽的懊恼和束手无策中,身为皇太后的王政君只能任由儿子刘骜任新而为。她能做的就是提前做准备,为自己、为大汉王朝提前做准备。
这时候,王政君的兄弟们开始在朝堂之上发挥作用。王政君心里明白儿子已经指望不上了,她能依靠的只有娘家人,于是大肆提拔兄弟入朝为官,王政君的兄弟先后入朝为官,且都身居要职。
王政君的父亲王禁先后生王凤、王曼、王谭、王崇、王商、王立、王根、王逢时等8儿子。
当时以太后兄长王凤为大司马大将军,同母弟王崇为安成侯。后来又同日封王谭为平阿侯、王商为成都侯、王立为红阳侯、王根为曲阳侯、王逢时为高平侯,世称“五侯”。王氏兄弟8人,除了早逝的王曼,其余都身居高位。一时之间,王氏家族,大权在握,权倾朝野。
公元前7年,王政君唯一的儿子,酒SE倾身的汉成帝刘骜,如愿死在了女人的怀里。由于刘骜生前无子,选定同父异母弟刘康(也就是和他争夺皇位的那个)的儿子刘欣为继承人。刘骜死后,侄子刘欣即位,是为汉哀帝。依照制度和辈分,王政君为太皇太后。
此时,在定陶蛰居多年的定陶太后傅昭仪(王政君的死对头),因为孙子即位称帝,又开始活跃在朝堂之上,权利中心。
傅昭仪开始着手扶持自己娘家人:傅氏和丁氏,并且排挤清洗以王莽为首的王政君的娘家人。
风水轮流转,一朝得道,机犬升天。
王政君因为即位的不是自己亲孙子,没有依靠,和娘家人避其锋芒,再次短暂消失在历史舞台,低调做人。
刘骜当皇帝不咋地,选人眼光也不行,汉哀帝刘欣在位没几年,把身体也搞坏了,然后死了,跟叔父刘骜一样也没后。不同于叔父汉成帝刘骜,这次搞坏他身体的是个男人。
也多亏刘骜选人眼光不行,不然母亲王政君永无出头之日。无形中也算汉成帝刘骜助攻了母亲王政君一把。
这时候的汉朝历经汉成帝刘骜、汉哀帝刘欣,西汉王朝已经病入膏肓,随着刘欣去世,重新执掌大权的王政君,又该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