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了解:朱元璋和亲戚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朱元璋称帝的时候,还有什么亲戚在世吗?
朱元璋有三个哥哥两个姐姐,但在他称帝时,他的哥哥姐姐全都已经去世,与他平辈的亲戚中,只剩下一个姐夫。
朱元璋是安徽濠州(今安徽凤阳)人,父亲名叫朱五四,是个老实巴交的农民,在世的时候,靠着有两膀子力气,给地主家当佃户中种地为生。
这样的家庭,想要大富大贵那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事,能吃饱饭不挨饿,就是最大的愿望。
所以,本着人多力量大、多子多福的传统理念,朱五四与妻子陈氏,先后生养了四个儿子和两个女儿,一共六个子女。
而在这其中,朱元璋排行老幺,上面有仨哥哥俩姐姐。
不过,这几个朱元璋最亲的人,却没有福气等到他登基称帝的那一天,在公元1368年的时候,朱元璋的仨哥哥俩姐姐,早已先后离世。
这要是详细说起来,真的是一部血泪史。
先说朱元璋的大姐,她是朱元璋的兄弟姐妹中,去世最早的一个。
朱元璋的大姐,史料中没有留下她的名字,并且,也没有记载她的具体年龄,但部分佐证显示,她比朱元璋大不少。
作为家里的长女,在她很早的时候,就嫁了出去,丈夫名叫王七一,同样也是一个相当贫苦的农民。
而根据朱元璋在《皇陵碑》中的说法,其大姐在嫁人后,“期未久,与夫人相继而亡”。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在她成婚后没多久,就和丈夫先后去世。
由于去世得太早,朱元璋大姐一家,没有留下一个子嗣,而在朱元璋登基之后,将大姐追封为太原长公主,将大姐夫王七一则追封为驸马都尉。
接下来是朱元璋的二姐,她是朱元璋感恩了一辈子的姐姐。
朱元璋的二姐名叫朱佛女,在朱元璋还是个半大孩子时,她嫁给了丈夫李贞,在婚后,没少贴补娘家。
当时,朱元璋的家境十分贫寒,而二姐家的日子相对过得会好一点,因此,只要有机会,就会拿点粮食之类的贴补娘家,尤其对于老幺朱元璋,二姐是疼爱的很。
不过,朱佛女也是个无福之人,在朱元璋参加红巾军的头一年,也就是至正十一年,朱佛女因病去世,留下了丈夫李贞和儿子李文忠。
还有就是朱元璋的大哥朱重四,他去世的时间为至正四年,当时蝗灾、旱灾接连不断,同时还伴有瘟疫和饥荒,因此,包括他以及他的父母,在当年都相继去世。
而在他去世后,其妻子王氏带着儿子朱文正和女儿,回到了娘家。
另外,朱元璋的二哥朱重六,就是他和朱元璋一起埋葬了父母,在丧事料理完毕后,朱元璋进了皇觉寺当小沙弥,而朱重六则远走他乡再无消息。
直到多年后,已是一方大将的朱元璋,才了解二哥早就客死异乡,并且,朱重六唯一的儿子朱旺,在出生不久后夭折,也就是说,朱元璋二哥这一脉,算是彻底绝嗣。
最后就是朱元璋的三哥朱重七,据记载,他早年间,因为家中贫困,给人当了上门女婿,不过,日子也是相当不好过,去世很早,并且没有留下任何子嗣。
这便是朱元璋仨哥哥俩姐姐的最终结局,他们一统的特点,就是都没能看到朱元璋登基称帝的那一天。
而真正看到并亲身经历朱元璋称帝的,在朱元璋的平辈亲戚里,只有二姐夫李贞一人。
李贞是泗州盱眙(今江苏盱眙)人,根据史料记载,他的儿子李文忠,生于公元1339年,由此可以推断,李贞娶朱元璋的二姐,至少也在公元1338年之前。
前文也提到,李贞的家境在当时还算不错,包括朱元璋家里都吃不上饭的时候,李贞家中尚有余粮。
并且,在当时,李贞和妻子经常接济朱元璋,而这份恩请,在日后得到了最大的回报。
妻子朱佛女死后,恰逢天下大乱,李贞带着儿子李文忠前往淮东一带避祸,说是避祸,实际上跟逃荒差不多,路上也是颠沛流离,爷俩儿始终没个安稳的生活。
到了公元1353年,李贞听人说,自己的小舅子朱元璋,已经是红巾军郭子兴大帅麾下的一员大将,并且还占据了濠州城,李贞就决定,带上儿子一起去投奔朱元璋。
史料记载,在李贞几经辗转来到濠州,并见到朱元璋后,朱元璋抱着李贞以及外甥李文忠抱头痛哭,场面一度十分感人。
想想也是,原本一大家子人,由于战乱和饥荒,此时死的死,亡的亡,几年的光景下来,十几口人就只剩下这几个,怎能不让朱元璋痛哭流涕。
而自此之后,朱元璋开始玩命地对姐夫李贞好,没错,就是玩命地对他好。
据记载,李贞在投奔朱元璋后,不管是衣食住行,还是待遇各方面,朱元璋都力所能及地提供,《明太祖实录》中就提到,李贞所得到的“衣服供具之甚厚”。
由于小舅子对自己太好,弄得李贞也是感慨万千,当时他就说,自己和儿子侥幸从战乱中逃生,如今受到如此丰厚的优待,真的是“可谓再生矣”。
而到了朱元璋称帝时,这份荣誉更是有增无减,李贞被封为“恩亲侯”,加驸马都尉,同时,朱元璋 还在皇城的内城中,特意赐了一所宅子给李贞居住,更夸张的是,朱元璋甚至还允许李贞穿带有五爪金龙的龙袍。
而在朱元璋的带动下,朱元璋的儿子们,包括当时的太子朱标,对自己的这个小姨夫也是相当尊重,经常前去李贞的家中慰问,一时间,让李贞成了朝堂中显贵一时的人物之一。
不过,对于这份恩宠,李贞本人倒是清醒得很,他没有像历史上其他一些外戚一样,在得势后得意忘形,反而依旧和早年间一样,衣食住行讲究简朴为主,力求不铺张浪费。
并且,他也经常给自己的儿孙们讲当年自己苦难的事迹,希望通过自己的经历,让儿孙们了解今天的幸福来之不易。
到了李贞晚年时,由于病危无法下床,朱元璋亲自来到其家中,握着李贞的手问他还认识自己吗?当时李贞已经病重到没办法说话,只是紧握着朱元璋的手泪流不止,这一幕让当时的朱元璋也是大为感慨,不由得泪洒当场。
李贞是朱元璋称帝后仅存的同辈亲人,而在他去世后,朱元璋大为悲痛,下诏“停朝三日”,并亲自前去祭奠。
除了李贞之外,还有朱元璋的几个小辈亲人,见证了他的登基称帝。
第一个是朱元璋的外甥,也就是李贞和朱佛女的儿子李文忠。
李文忠小名保儿,生于1339年,在他出生数年后,母亲朱佛女因病去世,年幼的他,开始跟着父亲踏上了颠沛流离的逃难生活。
公元1353年,十几岁的李文忠跟随父亲,一路上风餐露宿,期间还差点冻死,好不容易来到滁州,终于见到了舅舅朱元璋。
史料记载,在见到舅舅之后,李文忠到底是孩子心新,看到舅舅想到了自己去世的母亲,当时就扑在朱元璋怀里大哭不止。
而看到自己的外甥,朱元璋也如同是看到了自己早已去世的姐姐,因此,对于李文忠,朱元璋有一份特别的疼爱,基本上是当自己的儿子一样看待。
在此之后,李文忠改姓朱,在朱元璋的授意下,他与朱标等人一起接受了大儒的教育,李文忠本人也是相当聪慧,读书识字样样不在话下。
到了他19岁那年,就开始跟随朱元璋东征西讨,他的第一战,就是大破池州,在这里李文忠击败陈友谅的部下赵普胜,又攻下青阳、石埭等县,可谓是居功甚伟。
自此,李文忠开始了帮助舅舅朱元璋建立明代的征程,击败张士诚,攻打陈友谅,又跟随常遇春等人远征北元,期间均是战功累累。
可以说,在明代建立初期,李文忠参与了大多数至关重要的战役,而他也靠着谋略和勇猛,立下了一个又一个功劳,这就让朱元璋对自己这个亲外甥愈加看重。
而在朱元璋称帝时,李文忠已官至荣禄大夫,并且在军中的地位极高,尤其是在常遇春死后,是李文忠接替了其将军的位置,由此可见,当时的李文忠确实是前途一片光明。
只不过,李文忠也不是一个长寿之人,在他四十六岁时,因病去世,当时朱元璋在其临终前,曾亲自前去探视,并且,在李文忠死后,朱元璋怀疑当时的太医在李文忠的要里做了手脚,就下令将所有负责为李文忠诊治的太医以及其妻儿家小一律斩首。
虽说朱元璋此举有草菅人命的嫌疑,但也能够看出,他对自己的这个外甥,是如何疼爱。
除了李文忠之外,亲眼见证朱元璋登基的小辈人中,还有一个朱元璋的侄孙。
这个侄孙名字叫做朱守谦,在说他之前,有必要先说说他的父亲,也就是朱元璋的亲侄子朱文正。
朱文正是朱元璋大哥朱重四的次子,在朱文正上面,曾经还有一个哥哥,但在出生不久便夭折,因此,朱文正也算是朱重四的长子。
朱重四死后,妻子王氏带着朱文正回了娘家,而在朱元璋投身红巾军,并闯出一片天地时,日子过不下去的王氏,带着朱文正也投奔了朱元璋。
对于朱元璋来说,大哥的儿子,就和自己的儿子差不多,因此,朱文正来了之后,朱元璋同样也是十分器重,经常带在身边,跟着自己征战天下。
朱文正自己也是十分勇猛,打起仗来身先士卒,并且,在打下应天后,朱元璋曾问他,想要当什么官,当时年轻的朱文正回到,自己是朱家人,不着急封官,应该先封其他有功的将士。
这句话,让朱元璋对这个侄子分外满意,从此,也就更加器重他。
而朱文正最引人瞩目的一次功劳,就是在公元1361年,以少量兵力,坚守洪都城(今南昌),力抗陈友谅几十万军队三个月的事迹。
当时,洪都城内只有兵力几万,而陈友谅则带来了六十万军队,而朱元璋一时半会赶不回来支援,因此就下令让朱文正死守,务必保证洪都城不丢。
最终,朱文正坚持了85天,终于在弹尽粮绝的前夕,等来了朱元璋的支援军队,陈友谅也因此败退。
此战,令朱文正一举封神,原本,大好的前途正徐徐展开,但却因为他的狂妄,最终葬送了这一切。
据史料记载,在洪都之战后,朱元璋对其他大将均有所厚赏,但唯独没有恩赐朱文正,朱元璋的意思,是朱文正毕竟是自己的亲侄子,想再历练历练他,然后再封个更高的爵位。
结果,朱文正没能理解偷朱元璋的这层意思,因此对于没有得到相应封赏就十分不满,时常在军中口出不逊,并且,还暗中与陈友谅勾结。
这一切被朱元璋得知后,朱元璋大为恼火,亲自来到朱文正的驻地,一顿责骂之后,当场就想斩了朱文正,幸亏马皇后极力劝阻,说朱文正是朱元璋的血亲,这才让朱元璋打消了处死他的主意。
不过,死罪可免,活罪难逃,最终,朱元璋下令,将朱文正幽禁在了桐城。
可能是看到自己前途尽失,也可能是后悔自己曾经的所作所为,在被幽禁不久后,朱文正便怏怏而死,年仅二十九岁。
朱文正死的时候,是公元1365年,此时距离朱元璋称帝还有三年,因此,他没有见证大明的建立。
而朱文正在活着的时候,曾有一个儿子,这就是我们要说的朱守谦。
朱守谦小名铁柱,在父亲朱文正被幽禁时,朱守谦大概在五六岁的样子,虽说幽禁了朱文正,但朱元璋毕竟是一个十分看重亲请的人,因此对侄孙朱守谦,并没有刻意冷淡。
为了让朱守谦得到很好的教育,不走其父亲的老路,朱元璋将其带在自己身边亲自教导,时常对其讲人生道理,可以说,朱元璋对这个侄孙期望甚高。
到了朱元璋称帝两年后,也就是公元1370年,八岁的朱守谦,受封为靖江王,这也是明代历史上第一位靖江王,其藩地在桂林。
洪武九年,朱守谦拜别朱元璋,前往桂林就藩,临行前,朱元璋对他千叮咛万嘱咐,要他切不可恣意妄为,同时还对随行的文武官员一再交代,要好好引导朱守谦,不可走朱文正的老路。
不过,朱元璋的殷殷期望,在朱守谦到达桂林后,全部都落了空。
史料记载,朱守谦秉新顽劣,在桂林当藩王时,“不谨宪度,狎比小人;新请乖戾,音贼险狠”,对于官员的规劝全然不听,甚至多行不法之事。
这一切被朱元璋得知后,令他既伤心又愤怒,最终下令,将朱守谦从桂林押回凤阳老家,命其在那里种田,同时反思反思自己的行为。
这次反思过程,前后长达七年,在洪武二十年,朱元璋认为朱守谦已经了解改过自新,因此出于可怜,就下令将其重新恢复爵位,并迁往云南就藩。
不曾想,朱守谦表面上是改过自新,但到了云南后,依旧故态重现,继续为非作歹,最终,忍无可忍的朱元璋再次将其安置在凤阳,而朱守谦此次变本加厉,在凤阳依旧不安分,没少袭扰乡民,不得已,朱元璋只能是将其带回京城幽禁起来。
这次幽禁,一直持续到朱守谦去世,在他死后,朱元璋出于对大哥的愧疚,将朱守谦的儿子朱赞仪封为靖江王世子,并在其成年后,让其继承了靖江王的爵位。
靖江王一脉,从朱守谦开始,一直延续到清代初期,到了顺治入关时,清军攻陷桂林,最后一代靖江王朱亨歅眼见大势已去,又不愿投敌苟活,因此最终自缢殉国。
李文忠和朱守谦,是朱元璋的亲人中,见证了其称帝的两个小辈,除了这二人之外,朱元璋的两个侄女,同样也见证了明代的建立。
这两个侄女,一个是朱元璋的亲侄女,一个是朱元璋的堂侄女。
其中一个,是朱元璋的大哥朱重四的女儿,也是朱文正的妹妹,当年她和母亲王氏,以及哥哥朱文正一起投奔了朱元璋,并在朱元璋称帝后,以王女身份被封为福成公主。
另外一个,是朱元璋父亲朱世珍的弟弟,也就是朱元璋的叔叔家的孙女,因此,从亲属关系论起来,算是朱元璋的堂侄女。
这位堂侄女,在朱元璋称帝后,被封为了庆阳公主。
福成公主后来嫁给了福州卫指挥使王克恭,庆阳公主则嫁给了龙江翼守御千户黄琛,这两人均被朱元璋封为驸马都尉。
洪武四年,曾有官员上书,提出福成公主和庆阳公主乃是侄女,不宜封为公主,应当降为郡主,但朱元璋则认为,他的直系亲属中,只有这两个侄女还在世,因此不忍心降低爵位,最终,依旧是称公主驸马如故。
综上所述,在朱元璋称帝时,他在世的亲戚中,平辈的只有二姐夫李贞一人,小辈的有侄孙朱守谦,以及外甥李文忠,另外,还有侄女福成公主和庆阳公主,一共只有五人在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