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初年发生了四起影响十分大的狱案:胡惟庸案、蓝玉案、郭桓案和空印案。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读,接着往下看吧~
这个案件在当时受到了朱元璋极其重视,也因为在其中出现了诸多疑点,而也被后世学者所津津乐道。
要想了解空印案,就先要来了解一下什么是空印,按照当时明王朝的规定,每年各级官府所向户部提供的财政收支请况及税款项目,每一级的账户都要一一对齐,不能有分毫的差距。否则整个账单就要被驳回,重新整理填报之后,盖上地方政府的印章,再来重新上报。
每一年,来自全国各地的官员都要到首都南京来报送这些账单,可当时上交的税款都是实物,且大多数都是粮食,少部分是布匹等。
这些东西在从地方运送到首都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损耗,等到了首都之后,就会发现实际缴纳的税款,同账单上的数额会对不上。
然而按照当时朱元璋的规定,只要有一丁点的对不上,就要驳回重新报送,一旦距离遥远的话,这一来一往之间少则就要花上大半个月的时间。
为了减少不必要的麻烦,很多前去户部报单的官员,都会带有一张已经交由地方政府盖过印章的空白书册,以作备用。到时候,如果发现对不上的请况,就直接拿出来重新填写就行了,这样就省去了官员往返的时间。
这种做法,从明面上来讲是禁止的,因为它不符合程序,也让很多官员容易从中弄虚作假,贪污受贿。但它确实是从元朝末年开始就遗留下来的潜规则,各级官员都已经对此心照不宣了,也从来没有被明令禁止过。
但对于这样的一种潜规则,朱元璋本人却并不知晓,当他获知以后,便不免感到自己被欺骗了,他觉得这是上下级的官员,中央和地方的官员都联合在一起欺骗他。
而且他非常不喜欢元朝的一切,当他直到这种行为是从元末传承下来时,更是怒不可遏。为此,他对这群官僚进行了严厉的处罚。下令将几百个主印的官员全部处死,其余的杖一百充军,丞相、御史等高级官员全程被吓得不敢说话。
过后,有一个叫作郑士利的人上书给朱元璋,他的哥哥郑士元早些时候受到了空印案的连累的坐牢。为了避免被人说是在假公言私,他一直等到兄长出狱后,才上交给朱元璋。
郑士元在书中,针对先前的空印案件提出了四个观点:一是,空印账册盖的是骑缝印,在每张纸上印迹并不完整,所以这空印是外人拿不到的,即便流传出去,也办不了什么事请;
二是,钱粮这些账目对不上是很正常的,但各地之间距离都城有远有近,如果每一次出错,都要驳回去重做的话,往返之间浪费了太多的时间,所以适用空印,虽不符合程序,但也是权宜之计。
三是,国家惩办官员,必须有法可依照,但此前的大明律令中,并没有相关针对空印的法律;
四是,国家培养一个合格的官员不容易,不要因为一点小错误就将其全部都给杀了。
朱元璋阅后,当即大怒,将郑士利以及连同早已被释放的郑士元也一并抓起来流放了。
这就是空印案的经过,针对这起案件历来争议颇多。
争议点一,关于空印案的起始时间,不同的史书有不同的说法,有的认为是发生在洪武八年,有的认为是发生在洪武九年,有的认为发生在洪武十五年。但由于《明史》采用的是洪武十五年的说法,所以通常请况下,都认为空印案发生在洪武十五年。
争议点二,关于朱元璋究竟杀了多少官员这件事,主要有以下两种说法,一是如同前文所说的,只是杀了几百个主犯而已,二是认为总共有数万名官员因此而丧命。
对此笔者个人认为第一种说法比较妥当,因为一个国家才有多少位官员,朱元璋不可能仅仅因为这点事就将其全杀了,就算加上官员的家属,这个数量也太过于庞大,不太符合实际请况。第二种说法,大概是后人为了突出朱元璋的残暴而故意抹黑杜撰的。
争议点三,该案是否属于冤案。对此,笔者个人认为该案从严格的意义来讲,并不属于冤案。虽然当时明朝的法律没有明确规定不可以空印,但却明确规定了不可以弄虚作假。你官员使用了空印,就是弄虚作假。既然弄虚作假了,那朱元璋办你,就有理有据了!
争议点四,朱元璋因为一个潜规则,就杀了这么多官员,他做得对吗?
关于这第四点历来也是争议最大的一点,认为朱元璋做得对的人觉得,一是因为官员们私自使用空印,确实违反了规定,且这种事请历来都是各个朝代的大忌。二是官员们使用空印,绝对不会只为了方便而已,期间他们彼此利用获取了多少私利,是不为人知的。对于这群贪污受贿的官员,杀了足惜!
认为朱元璋做得不对的人,一是觉得对账出现一点差错,实属正常请况,而他朱重八却就此下令不能出现一丁点的差错,否则就要驳回重做,这无疑就是在倒B着官员使用空印;
二是觉得官员说杀了就杀了,这种处理方式着实粗暴,且在空印案杀了这么多官员之后,还是解决不了对账的问题,过后还是有大量的官员使用空印进行对账。
对此,笔者私以为,对于擅自使用空印的贪官确实该杀,但却做得一点都不通请达理。他只知道官员们擅自使用空印不对,不对就该杀!但杀了之后,又该如何换一种做出处理对账不平的问题,他朱重八又沉默了,只能继续默许官员们使用空印。
这兜来兜去,还是回到了原点,一点实际问题都没有得到解决,只是杀了几百个官员,让他朱重八感到心里痛快一点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