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科举考试为什么没有年龄限制呢?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曾经有一位英国学者在1888年发表了一篇研究中国科举的论文,文中指出了中国科举考试这样一个特点,那就是中国的科举考试制度似乎没有年龄限制,12到15岁的儿童可以和80岁的老人一起参加考试。发榜的时候,许多五六十岁的老者名落孙山,而十几岁的少年金榜题名。
比如北宋名相王安石,20岁便进士及第,大名鼎鼎的贺知章37岁考中进士,而有着今之欧阳修知名的归有光,经历了八次科举,才在60岁这年圆了尽是梦。
这还不算,清朝还有一位叫做谢绮做的考生,在科举的道路上奋斗了一辈子,最后在98岁时才考中了举人,据说102岁的时候还受到了皇帝提拔。而现在不管是各个单位的招聘还是提拔干部,35岁好像成了一个坎,过了一定的年纪,机会就比较少了。
那么古代的科举考试为什么不设定一个年龄限制?首先,我们从古代人才培养的角度来看,科举考试限制年龄将会扼杀一大部分人古代想通过科举考试出人头地的过程是十分漫长且曲折的。
以明代为例,科考三年轮一次,学子们需要先参加乡试成为举人,在入京参加会试,会试需考三场,经过这重重的考试之后,最终通过者。才能得到天子亲测的殊荣,进入殿试环节,还有获得成为进士以至于状元、榜眼、探花的资格,而且并不是每次考试人们都会顺利通过的。
每个人的请况不一样,这么考来考去会耽误很多时间。如果有年龄限制,会有很大一部分有真才实学,但是运气不好的读书人没有机会。其次,从考生的基数来看,古代的读书人本来就很少,
一个村子里有几个读书人就已经很不错了,全国的读书人加在一起也没有多少,而且准备科举的过程也是十分艰苦的。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古代,十年寒窗是非常辛苦的。夏日的酷暑,冬日的大雪,加之不便的交通和教育资源稀缺,能够顺利完成学业参加考试的人本就是凤MAO麟角。所以,人才市场是相对匮乏的,朝廷的选择面也很窄,一旦把这年龄设定死了,就相当于把本就为数不多的考生在一次裁剪,选取人才就更难了。
另一方面,从统治者的角度来看,科举考试也没有必要限制年龄。因为在封建社会,国家对人才的要求是思想要绝对统一,绝对固化,不需要创新型的人才,而这种人才的年纪往往比较大,这些人受了几十年的封建教育,思想已经完全固化,通过一次次考试,得已步入庙堂之上的考生已经早就被磨平了棱角,他们只会感谢皇恩浩荡,成为皇帝的忠诚奴仆,这样的人才是更加有利于封建王朝的统治。基于以上的几点原因,所以古代科举考试没有设年龄限制。当然,现今社会和以前是大有不同,首先来说人才是不缺乏的,而且现代社会我们更需要的是年轻有为、有冲劲、有创造力的人才。所以很多学校和单位在考试的时候会加上年龄限制。